(营口之窗“我要分享”)生死八小时
我所讲述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赵守仁,他1948年10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那年他刚刚14岁。参军后,他先后当过通讯员、卫生员。随大部队转战南北,先后参加了平津、湖南。湖北、广西战役,后来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多次立功受奖。现已离休的赵守仁,每当和我提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如数家珍,但是,让他最难忘的还是朝鲜战场那决定生死的8小时。
故事发生在52年5月的朝鲜青云洞保卫战。那时,赵守仁是团里后勤处通讯员。那天,战斗刚刚结束不久,有情况表明,敌人的飞机随时可能再来轰炸,当时,赵守仁和其他8名战士一起,在班长的带领下,躲在防空洞口待命。
傍晚5点多钟,经过一天战斗的青云洞战场,突然让人感到异常的安静,这种异常的安静反而给大家带来了不安。那刚刚被炸燃的树枝闪着火花,发出的“吱吱---”的声响是那么清晰。整个战场弥漫着火药夹杂着衣物燃烧的气味让大家有些作呕,滚滚的浓烟,让每个人都无法睁开眼睛。整个阵地的土,已变成波浪状,那松软的土足有一米深,可见刚才发生的战斗何等惨烈啊!
果然,阵地上又发出了防空警报,通讯班九人迅速钻进了防空洞。这洞长不足15米,宽、高不足1.5米,人躲在里面觉得很拥挤。只听到飞机离这里越来越近,接着,轰炸声此起彼伏,而且感到越来越近,突然,一声巨响,就像一颗炸雷响在耳畔,大家瞬间感觉耳朵失聪,人几乎休克。原来是一颗2000磅的炸弹正好落在了防空洞口,将防空洞纵深5米炸塌了,洞里一片漆黑。本来就拥挤的防空洞,经过这么一炸,又缩进去了5米,大家顿时有些恐慌。
班长彭雄,是一个老同志,他深知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大家手里没有任何可用的工具,自救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目前最要紧的是稳住大家的情绪,用坚强的毅力战胜眼前的困难,等待轰炸结束后由外面进行救援,所以,坚持就是胜利。他对大家说:“首长和同志们一定不会忘记大家的,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救我们的,我决不允许任何一个战士轻易放弃,一定要坚持到底!大家有没有决心?”
“有”大家同声回答道。当时只有17岁的赵守仁和大家一块喊着,听声音还有些奶声奶气的,但他已是参军四年的老战士了。
为了保存大家的体力,班长彭雄告诉大家要尽可能少说话,为了防止大家睡觉,他先是给大家讲故事,然后又从战争胜利讲到社会主义建设,又讲到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开始,还能听到偶尔的笑声和问话,可现在,只能听到战士们急促的喘气声,逐渐的这声音在减弱,彭雄预感到情况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想:为了全班的生命,自己一定要坚持住,他几乎在挣扎着对大家说:“坚持,一定坚持住!为了使大家不睡觉,我一会开始不停地点大家的名字。”
“江家富”
“到”
“孙大牛”
“到”
“赵守仁”
“到”
“……”
这微弱的声音不时的在狭小的山洞里回响,而且越来越有些断断续续。
此时的赵守仁,他已处于半昏迷状态,他好像是在梦里,想起了他那两次的死里逃生的事。那是他刚当兵时不久,他才14岁,他是团里的通讯员,一天,部队发现紧急情况必须立即转移,为了摆脱敌人的追赶,必须抢渡一条大河,当时河宽浪急,由于情况紧急,战士们不顾一切的跳入水中,情急之下,赵守仁也跳进了水中,他那时也不会游泳,刚走几步就几乎被淹没了,这时,炊事班长发现了他,急忙把他拉上了岸,然后,把他放在行军锅里,硬是用一口锅帮他渡过了河。事后想起这件事,赵守仁一直不忘老班长的救命之恩。还有一次,赵守仁当卫生员的时候,在战场上给战士包扎伤口的时候,忽然一颗子弹直奔他的脑袋而来,那一枪一定是敌人狙击手所为,此时,刚巧有人喊他,他刚一回头,那颗子弹正好擦着他的脸皮穿过了他的耳朵,他真的捡了一条命啊!
此时的赵守仁,他已经觉得耗尽了体力,他觉得自己侥幸逃过了死神的召唤,这次不会再这么幸运了,他感到此刻的滋味比死要难受一百倍,他似乎真的看到了死神在向他招手,他朝着死神招手的方向不是在走,而是飘移的感觉,其实此时的其他几名战士何尝不是这样呢?
此刻,只有班长彭雄还以超凡的毅力在支撑着,也许是他班长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具备了这样让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吧。他用尽浑身的力量在叫着大家的名字,可是,洞里已经没有了回音,难道大家……他不敢想下去了。正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忽然听到山洞有敲击声,他为之一振,立刻来了力量,他大喊一声:“同志们,我们有救了!”
他话音刚落,洞口处一下露出了一束亮光。接着,赵守仁醒过来了,他和班长一起欢呼起来。大家陆续的都醒过来了。此时,他们被困在这个洞里正好8个小时。
在一片激动地欢呼声中,大家走出了那可怕的山洞。一个老军医指着那给大家早已准备好的九条收尸袋说:“本来以为你们有可能无一人生还。没想到啊!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在极度缺氧和最终几乎断氧的情况下,竟能坚持8个小时,并做到无一人死亡,真是奇迹呀!”
“……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士,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呀!”一位首长讲话结尾时激动地说了这样的话。
分享作者:李同雁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截取使用。
上一篇:儿时的记忆 ——乘冰排子过辽河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