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营口故事”)邂逅李银桥
公元一九九六年秋天,出于组织上的关心,安排我到鞍山汤岗子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健康疗养。一到疗养院就听说,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因患脑血栓,也来这里进行康复性疗养。于是,出于一种好奇和崇敬的心理,当时就有到他所住的高干病房拜访的愿望,终于还缺乏些勇气,最终没去充当那不速之客,但是,那几日一直有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在我头脑中萦绕。
也许是书刊的宣传看的太多,也许是老人家那神圣的光环留下的印记太深,也许那红墙内给人带来的神秘感太重,让我对他的形象有了先入为主,我幻想着他应该是英俊而机敏,有着御前侍卫的身手,有飞檐走壁的绝技。我一直带着这些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寻找着机会,从而能有幸一睹当年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的风采。
那天,我们听说他常到疗养院的猴园来看猴,我吃过晚饭,提前来到了猴园等候。这时有人说:“李老来了。”人们在这里习惯的这样称呼李银桥。顺着那个人投去目光的方向看去,一下让我惊讶起来,我在心里发问:这就是我想见到的那位心中的英雄李银桥吗?见来人,坐在轮椅上,身高不超过一米六五,面色苍白,体态稍胖,头发稀疏,两眼不大但给人感觉十分善良和慈祥。一个公务员推着他坐着的轮椅向猴笼子走来,旁边还跟着一位警卫员。我不禁为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感到心里一阵阵发酸,这是岁月不饶人,病魔不留情啊!我急忙迎了过去,主动打着招呼:“李老你好啊?!”
李老动了几下嘴唇,没有说出话来,显然,病魔已给他造成了严重的语言障碍,他接着微笑的点点头,很吃力地抬起右手轻轻的摆动着,他是用尽全力表达着自己的一种心意。那时,我看到了他的慈祥和善良,更看到了他是那么的淡定谦虚。
李老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欢声笑语,大家陪着他一起看着猴子。我在观察着李老,当那小猴子接过外面的人投进的香烟大口的吸着,并不停地咳嗽不止时,他开始笑的像孩子一样,过了一会儿又觉得心疼小猴,于是向大家摆手示意,不要再扔烟了。大家都很尊重他的意见,于是他又开始笑了起来。就在这时,从洞子里突然跑出一个老猴,据说这个老猴是刚刚从别处弄来的,自从放进这个笼子里以来,一直受到笼子里其它猴的攻击,所以它一直躲进洞里不敢吃食物,今天饿的实在受不了了出来觅食,立刻又受到其它猴的追咬,它本来尾巴根部已被咬的一直流着脓血,再这么一咬,疼的老猴不时地发出一声声惨叫,李老显然对这以多欺少的排外现象表示愤慨,他不时地冲着笼子摆着手,当那受伤的猴子发出惨叫时,李老显然动了恻隐之心,我注意着他,眼里一直噙着泪水。也许他的善良,让他无法再看下去了这惨不忍睹的镜头,他执意要走。
我亮出了我曾当过兵的底牌,主动和警卫员搭讪着,一问才知道他要换另一个地方——荷花园。在去往荷花园的路上,看没人跟来,他跟我透露了一些情况说:“这李老如今说话有了障碍,就是没病的时候,他话很少,就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只是偶尔说一些关心的话而已,在其它人面前,他从来说话不涉及工作,真正做到守口如瓶。这也许是工作在主席身边养成的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吧。”
我对此感到理解,同时我好奇地问他:“李老为何对猴子和荷花有兴趣呢?”
警卫员笑了笑说:“其实我也是在观察李老才得到了答案的。他对猴子的兴趣是源于内心的一份不甘认输认老的心,正所谓,老要张狂,要有猴子的那份生机和活力。那喜欢荷花就好理解了,一生廉洁,是他遵循的原则,而主席就是他最崇拜的楷模。他更喜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也喜欢荷花的那种淡定。”
警卫员的几句话让李老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越加高大了起来。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那片荷塘。夜色即将降临,蒙蒙胧胧中,一片诺大的荷塘曾现在眼前,我凭栏观望,整个荷塘十分静谧,长长的脖颈托起了一片片伞状的荷叶,是那般整齐划一。我视乎觉得这里还少些什么,我突然发现,整个荷塘不见有一朵荷花存在,只有散落在荷叶上几片干枯的花的叶片,不知为何,心头阵阵袭来一种孤寂的感觉,恰巧此时,一只青蛙跳在了一片荷叶上,它“呱呱——”的叫得有些凄凉,也许它面对这带有几分寒意的深秋在生出惆怅。我被这情景感染着,也觉得情绪更加低沉。
这时,警卫员突然叫我看李老在干什么。我看着李老满面笑容的拍着手,高兴地像个孩子。我不解的看着警卫员说:“李老今晚为啥这样高兴呢?”
“以我的观察和分析,李老很喜欢秋天的厚重,也喜欢秋天这份宁静,更喜欢暮色中那浓绿的荷叶。”警卫员具有诗一样的概括很精辟,他似乎也觉得概括的不错,他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李老,果然李老重重的点了几下头。
我欣赏警卫员的睿智,更佩服李老那高深的修养。我顿时感到了十分的羞愧。仅仅因为那凋零的荷花,便让自己一下变得情绪低落,如果面临更大的困难时我又将如何呢?我简直不敢想象。而李老的人生态度,让我如此敬佩,以一个重病缠身的弱体,迈入古稀的年龄,能面对这深秋中的片片荷叶这就足以了,竟表现出那样的乐观和满足,这是一种多么豁达高尚的心境啊!
和李老的一次邂逅,让我从他的身上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态度——得意时的淡定——失意时的坚定和信念——病老时的满足和乐观。
这就够了,这就是李银桥给我留下的人生格言。
(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供稿作者:李同雁,营口之窗特约撰稿人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截取使用。
上一篇:儿时的记忆——营口“得胜桥”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