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营口故事”)童 年 的 年
姚志刚
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心中有一份年的情结,童年的年总在傍年时有如情景剧一般显现于我的心中——
大年三十,凌晨四点多钟,小城的街上还是蒙蒙胧胧的,路灯发出微弱的光,父亲带着我们小哥儿四个去洗澡,而母亲则在家里蒸豆包、熬米粥。
浴池里热气蒸腾,换上一双木制的趿拉板走进去,便如进入了五里雾中。许多人早已泡在池子里,水面上飘浮着一层人们身上搓掉的皴,像一池老汤,可大家泡在里面就觉得舒服,泡得惬意了有人还要喊上两嗓子。父亲不厌其烦地挨个给我们搓澡,似乎身上沾染了一年的灰尘都让父亲给搓掉了。待到我们爷五个清清爽爽、轻轻松松的从浴池里出来时天已大亮了。
回到家里,母亲已蒸好了豆包、熬好了米粥,这让我们雀跃,因为只有过年才能放开肚皮吃“细粮”。每月全家十几斤的“细粮”,除了保春节之外,母亲就是保父亲了,因为父亲养了一家8口。可以想见那时吃“细粮”对我们是多么愉悦的事儿。
早饭后,我们围在母亲的身边,母亲给我们换上新衣、新鞋,为了她的6个孩子能在春节时有新鞋、新衣服,她用去了几个月的辰光。我每每在夜里醒来时,总会看见母亲在灯下纳鞋底,她用锥子费力地扎着,穿针引线,拽着长长的麻绳,发出吱——吱——的声音,她用无数个不眠的夜晚缝缀出儿女们春节的欢乐。
父亲则将花生、糖果、葵花子倾倒在炕上,分成6个小堆,我们姐弟每人一堆;父亲还给我们每人发5角钱的压岁钱,这让我兴奋不已,因为5角钱在那时能买4本小人书;当然每人还有一挂“小鞭”,那是寸把长的一种小炮杖,我们将它拆扯开来,一个一个的燃放,于是整个春节我们都在“噼啪”的响声中度过。
三十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奢侈的了,父亲拿出了一年中只有这一天才使用的铜火锅,酸菜铺底,然后粉条、海米、五花肉、冻豆腐……依次下锅,最后下的是蛎蝗,一锅的鲜美便让人垂涎欲滴了。尤其是这铜火锅使酸菜呈绿色,煞是好看。木炭在火锅的腹中燃烧,偶尔爆出一两声脆响,便有几点火星飘窜上来,像是为春节的盛宴助兴。父亲一生不嗜烟酒,但在这个时候也会喝上一小杯苹果酒。这时收音机里会传出歌剧《白毛女》里杨白劳的唱腔:“满天风雪一片白,躲债七天回家来……”于是让人想起了万恶的旧社会。
晚上,我们这些男孩子拎个灯笼满世界的跑。那灯是4块玻璃粘在一起的方筒,上下两块木板,用铁丝连接起来就成了;有的孩子索性就用罐头瓶做灯,只需在瓶底粘一根蜡、在瓶颈系一根绳。除夕之夜,小城里因了孩子们的灯笼恍如流动着无数颗星星,天上人间便浑然合一了。
初一的早晨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一大早就挨家挨户的去拜年。那时候一个大院里住着六七家、甚至十几家,也没院墙或栅栏,家家都是土地面,进门也不用脱鞋,方便着哩。孩子们便一群一伙儿的跑东家串西家的给长辈拜年,一声“过年好”,让长辈们眉开眼笑,于是便把花生、糖果往孩子们的手里、兜里塞,让孩子们过足了嘴瘾。
我的童年正是共和国的初期,童年的共和国和童年的我一样,尽管还贫弱但沉浸在节日的欢笑声中,沉浸在祝福声中,沉浸在对未来的向往之中。
壬寅春节快到了,这是我生命里第72个年了。如今啥都不缺,住有楼厦、行有轿车、酒店订餐、超市购货,孩子们甚至不相信他们的父辈曾穿着打着补钉的衣服上学、夜里还要到户外上厕所。
与我童年的年相比,现在可以说天天都是年了。可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却又难以说出来,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个结。
作者简介:
姚志刚 作家、诗人,己过古稀。曾获营口市文化贡献奖、首届辽河湾文学艺术优秀作品奖和辽宁省首届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等。
供稿作者:姚志刚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上一篇:我读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李凯48年感悟
下一篇:儿时的记忆——过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