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营口故事”)小亭(小说)
宫发/文
“没有酱油了。你没买酱油吗?”
妻在厨房里喊了一声,我便如坐弹簧似的从椅子上蹦了起来。把手中的书往桌子上一扔,两个箭步窜进厨房,一秒钟后就站在妻子面前了。
灶膛中火烧得正旺。锅里的油吱吱啦啦地叫着。蒸腾起绺绺呛人的油烟。
“早晨不是告诉你了吗?”妻子手握装酱油的空瓶,,示威似的在我面前晃着,两眼喷着火,“你这个臭记性,整天尽想什么来!”
“啊,我忘了。这该死的脑袋!”我敲了一下自己的脑袋,伸手抢过那只空瓶,说,“我这就去买。”说完便转身蹿出家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附近那个那个售货小亭奔去。
家里闹这样的危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上妻子是否真的告诉我买酱油,也无法考证。这就叫清官也难断的家务事。只要能尽快买来酱油,不耽误使用,危机便会立即解除。
那个小售货亭就在我家马路的对面。离我家的距离最多也不过五十米。这是个个体代销点,在里面卖货的是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姓栾。大家都叫她小栾姑娘。我们这一片是新建的居民住宅区,附近暂时还没有大的副食商店。人们平时买个油盐酱醋什么的,一般都是在上班前或下班后才买。有时上班早了,商店还未开门;下班晚了,又遇上商店关门就抓瞎了。小栾姑娘本来已经考上了大学,因父母体弱多病,家中生活困难,她便忍痛割舍了学历,在此设立了这个代销点。每天从早六点到晚八点营业十四个小时,着实给大家帮了不小的忙。特别是遇上像我今天这样的紧急情况,只要多跑几步,把钱往那个小窗口里一递,转眼要买的东西就会送到手上。真是方便极了!
“叔叔,您买什么?”
老远,小栾姑娘就从那个小窗口里探出头来向我打招呼。这姑娘也真有点儿心劲儿,这一带的住户她几乎全都认识。要是小孩子来买东西,她就称呼“小弟弟”,“小妹妹”;如果是象我这样的成年人,她便开口“张叔”,“李姨”,那声音清生生,圆润润,叫得人心里都甜丝丝的。
“快,来一斤酱油,急用!”我急火火地把钱和瓶子一起递上。
“王叔,真对不起,没有酱油了。”
“没有了?……”我心里咯噔一下。
“不,是不让卖了。”
“为什么?”
“我也说不清。反正是上面的规定。象我们这样的个体代销点,今后不准经营油盐酱醋和豆腐之类的商品。”
“哪来这么多不成文的规定!”我忿忿地说了一句,只好拎着空瓶子悻悻而回。
“没有酱油,怎么做菜!”
妻子一看酱油没买回来,火气又上来了。
“那就做个不用酱油的菜嘛。”我说,“我们家当年做菜都不放酱油,照样好吃!”
“又是你的家。你的家是个什么鬼地方!兔子都不拉屎,你真是个屯老扒子!”
“屯老扒子”是妻子专门冠之于我的雅号。这是此地人对农民一种很不尊敬的称呼。我的老家就在农村,妻子送给我这顶雅号当然无可厚非。每当气愤的时候,她就用这个雅号来贬斥我。
笃!笃!笃!
我还要争辩,门外却传来了几声敲门声。
“哎,—— 来了!”妻子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立即转身过去开门。真像演员一样,她满脸的怒气瞬间就消散了,立刻换上了一副慈善可鞠的笑容。说来,这真是她的一种绝活。平时,我们之间不管吵得如何天翻地覆,只要门板一响,她便马上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真是比川剧中的“变脸”还来得快。用她的话来说,“家丑不可外扬”!对于妻子的这种演技,我真是折服透了!单位里的同志都夸赞我们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模范夫妻。岂不知,谁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王叔,你看,酱油来了!”
进来的是小栾姑娘。她一进屋就把满满一瓶酱油递到我的面前。
这真是雪中送炭!我接过酱油,感激又有些难为情地问:“这—— 你……你是在哪买的?”
“是从我家拿的。”小栾姑娘说,“我家就住在你们的后面,昨天妈妈刚买了五斤,我看您急用,就跑回去倒了一瓶来。”
“多少钱啊?”妻子赶紧从一旁插上来问道。这是妻的又一生活特点,在人情交流上,她绝不占别人的便宜,拉别人的亏欠。
“看您说的,一瓶酱油能值几个钱?你们用吧,我得赶紧回货亭去!”姑娘说完就转身跑了。
“等一等,你的瓶子!—— ”妻追出门外,可是,小栾姑娘已经跑远了。
晚上,妻子又反反复复地把我的“臭记性”骂了一通,临睡还再三叮嘱我说:“明天一早,你就把钱和瓶子一起给人家送去,要好好谢谢人家。”
我连连点头答应。
第二天早晨,我拿着钱和那个瓶子来到小亭前。此刻正是上班时节,也是小栾姑娘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刻。小亭的窗口前站了好些人,有买烟的,也有买火柴的,还有给送托儿所的小孩买饼干和糖果的,你来我走。忽然,那个小小的窗口前,新挂出的一块招牌映入了我的眼帘。只见那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
本代销点从即日起自愿代顾客购买酱油、醋、精盐和豆腐等本店不准经营的日用杂品,当日送货上门,不误使用。送货时一并结清钱款,决不拖欠。
特啓
3月3日
我看着,看着,一股热流忽地涌上心头。只觉得鼻子两侧一酸,热泪涌上眼眶,视线也变得模糊起来。……
“谢谢!小栾姑娘。谢谢!小亭。”
我在内心深处真诚地喊道。
。。。。。。
弹指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已鬓生华发,退休赋闲在家。而原来的售货小亭,却已经演化成市里最大的超市。据说在其它城市还有几家分店。当年的小栾姑娘也成长为五十多岁的董事长。她女儿财经大学毕业后,被母亲招回担任总经理。她丈夫担任副总经理分管后勤工作。只有儿子理工科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被某科技单位招聘从事科研工作。这正是:轻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作于1983年3月24日
修改于2022年8月
(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供稿作者:宫发(营口)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上一篇:盖房(小小说)——李同雁
下一篇:儿时的记忆——营口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