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生活随笔”) 《永远的怀念》
一一纪念父亲逝世十周年
文/吕家书
今年父亲节是父亲逝世十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思念的日子里,怀念我的慈父一一我最敬佩的人。
父亲的一生从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业。他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一名医生,他的一生充满着坎坷,是传奇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令人尊重的一生。
父亲出生在辽中台安县,祖父是当地很有名望的开明绅士,祖母读过私塾,家境很是殷实。父亲从小就受到了优良的家风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培养了他坚韧、从容、淡泊、稳健等性格以及谦虚、善良、睿智、乐于助人等美德,这些品质成就了父亲一生的伟业。
(一)发奋的少年
父亲出生在1916年民国初期,受先进思想影响,父亲自幼便萌生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远大报负。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寇占领东三省,父亲不愿当亡国奴和几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一起流亡到关内,当时,父亲年仅十六岁,读初中二年级。
那时,由张学良将军主办的东北大学和东北中学迁往北平,父亲进了东北中学,开始了一段半军事化半学习知识的学生生活,那时同学们爱国情绪激昂,白天上课高唱《岳飞·满江红》,《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歌曲,晚上野营,军事训练,随时准备投笔从戎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九三五年,日军占领了平津,东北大学,东北中学解散,是南下继续流亡?还是返回东北?几经周折,父亲决定走从医救国之路,于是和另一名同学一起回到沈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由英国人创办的盛京医科大学。
盛京医科大学既奉天医科大学,东北解放后并入中国医科大学。该校教学质量很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西医人才,不少人成为国内知名教授、专家。该校录取新生极为严格,每届只招二十左右名学生,学制七年(相当于现在的本硕连读)。学的课程是最早的西医基础,内外妇儿几十门临床课,还有亲自动手的人体解剖实验课。经过七年的严格学习训练,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又经过一年的毕业实习,父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盛京医大第十九期毕业生(同期共有毕业生22名)。
毕业后父亲留校当住院医师,起初专攻外科,不久便可独立完成许多高难手术,随后精研内科。那时的父亲就已经显露出一名优秀医生的潜质,当时的外籍教师预言到:“此同学前途不可限量"。盛京医科大学大多数外教用英语讲课,要有相当好英语基础才能跟上,父亲当时还有出国留学的打算,所以加强了英语的培养训练,他的英语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毕业后第三年(1944年)父亲被总院派往盛京医大附属医院的营口分院任院长。是年,父亲刚好二十八岁,由此,年轻、有为的父亲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辉煌的一生。
(二)有为的青年
营口普济医院,为上一辈营口人所熟知的医院,这座由英国人于1870年创办的教会医院是东三省第一家西医医院。拥有床位近百张,医护人员和员工六、七十名,这在当时已是相当大规模的医院,在辽南负有盛名,尔后该院成为盛京医大附属医院的营口分院,院长多由英美外籍医学专家担任。 九一八事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东北局势动乱,外籍侨民逐渐离开,普济医院开始由中国人管理,父亲是最后一任院长。
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当时,面临日伪干扰,国民党政权腐败,营口政局动荡,国共拉锯,在经费奇缺,药品匮乏的条件下,父亲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为贫困的工农大众服务,减免他们的医疗费用,抢救治疗了许多重危病人,同时也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培养了许多宝贵的医护人员。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坚守,营口迎来了曙光,父亲和全体员工们一起欢呼庆祝,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营口解放后,普济医院由营口市民主政府接管。父亲经省卫生厅推荐到当时营口最大的工厂一一营口纺织厂任主治医师兼卫生所所长。工人健康和基层卫生管理工作对父亲来说是新的课题,工作中父亲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针对纺织厂女工多,老工人多,设备陈旧,卫生条件差,父亲把工作重点放在疾病预防上,建议厂领导改善卫生环境,为一线工人检查身体,设置女工卫生室,增聘助产士及保健员,提倡新法接生。这些对从旧社会过来的工人们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因而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也得到工人们的高度评价:“吕大夫没有架子,医术高明,处处为咱们工人着想”。
由于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医术高超、在医界名声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党外民主人士中有很高的名望(营口市民主同盟负责人)。父亲在1956年被市政府任命为营口市卫生局副局长,负责营口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是年,父亲刚满四十周岁。
四十岁正是干事业的大好年龄,父亲不负党的信任,胸怀大志,相信组织,依靠群众,大刀阔斧的开展工作。为贯彻落实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亲自带队到农村公社搞调研,到偏远地区巡回医疗。并提出了关于加强农村预防、医疗和保健于一体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使我地区各种急慢性病、传染病及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父亲还经常走访市内基层医疗单位,对当时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等情况,推进建章、建制工作,极大改善了基层医疗工作的秩序。与此同时还制订了许多提高医护人员技能,培训医疗技术骨干等措施计划。正当父亲踌躇满志、满怀信心、准备大干一场时,突如其来的五七年反右斗争将父亲的远大报负毁灭了。
(三)坎坷的中年
反右扩大化,父亲被撤职降薪重新回到基层作诊疗工作,其间先后在市立医院、市二院做内科临床工作。从局长到普通医生这样的落差对于一般人是很难接受的,可是,父亲却能宠辱不惊,从容面对,对于父亲来说当局长和当医生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手中有听诊器,面对的是患者,就当尽职尽责,认真对待。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父亲受到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同行的赞誉,这对父亲来说是最大的宽慰了。
随着极左思潮的泛滥,文革开始后,父亲的人生道路走到了最低谷。社会上的不理解、亲朋好友的疏远,使他在人格,精神,肉体及物质上都经受着意想不到的打击和损害。其间,父亲的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胃溃疡、胆结石、胆囊切除等,营养低下,人也消瘦了许多。这一切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是无法忍受的,而父亲却能坦然处之,多年的身处逆境及早年养成的坚韧,隐忍,使他总能逢凶化吉,一次又一次的挺了过去。而静下心来后,他总会拿起听诊器,认真对待他的下一个患者。
对于每次政治运动挨整,父亲始终是很乐观的,他认为自己是问心无愧的,人民是公正的,历史会证明这一切,一时的坎坷无足轻重,虽然交了天价的学费,收获也是巨大的。所以,无论是当局长,当普通医生,或下乡走五七道路的父亲从来都是充满着希望,从来没有放弃过听诊器,始终没有忘记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广大患者很理解父亲那段遭遇,始终给予父亲极大的信任,记得在父亲人生最低潮的时候,我家一天到晚上总有一些慕名前来求医的患者,有时很晚了请诊者还在等候,父亲却从来不接受任何酬谢。
据传文革期间,父亲被劳动改造在打扫医院卫生,一重患家属前来求救,说患者不行了,已停止抢救了,听一位护士长说,吕大夫在扫院子呢,请他来看看吧!父亲见状也顾不上许多,经过检查发现患者还有希望,偷偷告诉护士怎么办、用什么药,患者竟神奇般的抢救过来了。此事被流传,成了一时的佳话。
下乡走五七道路期间,父亲被安排在公社卫生院,他坚持为农村广大社员服务,用他的精良医术治愈许多劳动群众,也培养了许多基层医务人员,当地社员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抢救了很多严重的农药中毒患者……。
七五年海城、营口地震时,父亲已从乡下返城在市立医院上班,看到医院操场及走廊里到处都是受伤的群众,已经快退休的父亲,不顾年长体弱,带领年轻医生奋战在一线,昼夜抢救伤病员,见到父亲来查房,患者激动的喊着:”吕大夫来了,吕大夫来了!"
父亲在谈到这段经历时说:“那是我最倒霉的二十年,是修炼自己的二十年,也是医术提高的二十年,更是我走向成熟的二十年”。
(四)辉煌的一生
寒冬终将过去,春天迟早会来临。一九七六年难忘的十月,父亲在花甲之年迎来他迟到的春天。这一年因为身体原因父亲已经提前退休了,听到“四人邦"被粉碎的消息,父亲兴奋的说:“这一天终于等来了,我还可以再为患者服务了,”。那一年春节,父亲破例在家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并且亲自下厨招待客人,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
粉碎“四人邦”,拨乱反正,一切步入正轨。医学界急需人才,已退休三年的父亲被请回了市立医院,做为返聘专家,他被辽宁省人民政府任命为营口市卫生职称评审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亲自带领医界同行、年轻医生们查房、会诊、讲课、办各类学习班、学术交流会……。为尽快提高我市卫生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已近七十岁的父亲不顾年迈体弱,亲自授课,还担任专业英语教师,他流利地道的口语,严密、准确的医学专业英语,令同行们赞叹不已……。
父亲一生行医,在医学实践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内科领域里造诣颇深。父亲是医疗技术职称三级主任医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他的一生里不知治愈多少疑难重症、抢救多少濒临死亡的生命。
谈到父亲的医术和医疗作风时,许多当年由父亲带过的同行及医界年轻有为的精英们,现在大多也都是两鬓斑白的老专家了。当回忆起父亲时仍然都很兴奋:“吕老学术严谨,作风踏实,基础理论牢固,临床经验丰富,看病时一丝不苟,对待病患一视同仁”。“查房时,亲诊病人,规范有序,会诊时,缜密严谨,讲课时,理论联系实际,浅显易懂,相处时,更是平易近人,有求必应”。“他从不摆架子,不以老资格自居,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推广新技术"……。
由于父亲在卫生系统做出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为推动我市的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广大患者中拥有极佳的口碑,在同行中得到广泛的赞许和认同,也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为表彰父亲的工作业绩,上级有关部门给了父亲很高的荣誉。父亲先后担任过: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民盟主委、名誉主委、省政协委员、常委、省民盟常委、顾问、中华医学会营口分会副会长、名誉会长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为党外民主人士、知识界的代表,父亲于1981年一1993年,12年里连续三届当选为营口市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享受副市级待遇),这是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
在任人大副主任期间,父亲分管科、教、文、卫等工作。地位变了,工作性质变了,父亲的职责没有改变。任职期间克尽职守,积极参政议政,关注民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注重联系人民代表,倾听百姓呼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从政十二年,父亲更加贴近基层群众,贴近人民生活。他深刻的体会到:民生无小事,民生是立国之本,更是维系和谐社会之根本。从政期间父亲也不忘满足患者的要求。1993年,七十七岁的父亲从人大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始了他安逸的幸福的晚年生活。
(五)幸福的晚年
父亲完全退下来时,已是近八十岁的耄耋之年了,该是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了。
父母有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加上孙辈、重孙辈总共也有三十多人,真正是个名符其实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父亲一辈子都在外忙碌,家里全由母亲一人操持,也难为母亲了,一个由旧社会大户人家过来的大小姐,一辈子除了要照顾父亲生活、为他担心受怕外,还要看护、培养我们姊妹六人,上学、下乡、回城、工作、结婚、生子……,个个都操透了心,好在我们几个还听活,也都健康成长,虽没有象父亲那样有骄人的成就,但也都很省心,没给父母添过什么麻烦。
看似严厉的父亲,除在工作、生活方面严肃、认真外,也有温情的一面,其实他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是个慈父。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做个正真、善良的人,并言传身教,用他的节俭为本、勤劳持家、和睦处人、忠厚传世等优良品格时时影响着我们,他还经常教导我们要淡泊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我们家里有一个习惯,每逢过年过节都要回家,父母盼望着见见晚辈,我们也愿意凑凑热闹。父亲退下来后心情很好,过年过节都是由他张罗,他总说应遵循风俗习惯。于是,提前准备,订菜谱,准备食材……,高兴时还要喝上一小盅。每逢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像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啦他总是叫我们都回家相聚,吃饭之前他总是要讲几句,还要问问这个节日的来历,小辈们可要提前准备好,就怕答不上来,没有面子。
记得一年春节,大姐一家从上海回来了,也是多年没见面了,父亲很是高兴,亲自写菜谱,升上多年没用的铜火锅,把没舍得喝的茅台酒都拿出来了,父亲还亲自策划了那一年的我家春节晚会,歌舞,小品,猜灯谜,每家精心编排的节目……,父亲是评委,奖品很是丰厚,当然出资的是父母了。那一年我家的春节空前热闹,事后,他的孙女还把我家春节趣事写了习文《我家的春节晚会》,发表在营口日报副刊上。打那以后,我家的春节晚会延续了好几年。
回想起那些年的日子,是父亲也是我们全家最高兴最快乐的日子,记得爸爸曾写过一首诗,描述了那时他的喜悦的心情:
欣逢盛世乐悠悠,
耄耋康泰更何求?
曾孙绕膝合家欢,
齐心高唱颂大猷。
晚年的父亲很注重保养,母亲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的早,我们在营口的姊妹几个轮流照顾他的起居和饮食,有机会观察到他的规律性生活。
父亲绝对是个有规律、有毅力的人,说到做到。他的时间观念特强,几点起床,几点锻炼,几点吃饭,几点上床睡觉,甚至包括到点看新闻,到点吃药,到点量血压,几乎都相差不了几分钟,多年养成习惯,持之以恒。比如锻炼身体,风雨不误,早早起床去辽河沿散步、打太极拳,晚睡觉前做床上八段锦,雷打不动,坚持多年。
到晚年他更加注重科学养生,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要管住嘴,要迈开腿"。他的养生观念是绝对遵循科学,有科学依据,不跟风,不走过场。比如,父亲说过的“不时不食”,就是孔子说的,意思就是要应时令,按季节,不成熟的东西不吃,而现在反季节的东西尽量不吃。还有孔子说的:“不撤姜食、不多食”,他每顿饭都要吃几片生姜或大蒜片。现代版的养生书籍他也总是看,如果有价值的他会抄下来,贴在厨房醒目的地方,让大家照着做,比如,”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他的饮食多样化,蔬菜、水果、鱼、肉、蛋、鲜奶为主,喜豆制品,清淡为主,忌油腻,少脂肪,很少吃熟食。他总是说老年人要注意血脂增高,防止动脉硬化。
我总结出父亲的养生之道是:平稳乐观的心态、规律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调整、科学的锻炼方法。
父亲晚年身体很好,很少有病,只是有点轻微的高血压,但他平时坚持长期口服降压药和心脏保健药。有时偶而有点小毛病或感冒,一般他不乱吃药也很少去医院,因为他是医生,总能自己调整好。
父亲高寿,他的愿望是活到百岁,遗憾的是九十七岁那年(2012年)的七月初,本没有什么大病的父亲突然昏迷,送到医院后做了一些检查,没发现有什么心脑血管急症,只在监护室住了二天二夜,按他的说法是等外地的女儿回来送他。父亲是无疾而终,寿满天年。
父亲逝世十周年了,人民依旧十分怀念他。在他生活、工作了一辈子的家乡营口,人民把他请进了营口市名人馆。做为医界代表,家乡人民要永远纪念这位一代名医、著名医学专家一一吕铮。
二零二二年父亲节前夕
《永远的思念》
一一为纪念父亲逝世十周年而作
作者:吕家书
驾鹤西去整十年,
音容笑貌在眼前。
一世英名留滨城,
家乡人民永怀念。
毕其一生精医术,
悬壶济世救危患。
先辈有灵应笑慰,
优良家风代代传。
2022年父亲节前夕
供稿作者:吕家书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上一篇:隔离日记(5-6)——抗疫情系列作品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