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生活随笔”)难忘的往事
高飞
1983年寒假,爸爸在省委党校学习,我和妹妹去看他,他带我们去了北陵公园玩,还照了像(那时的我很“老成持重”);在太原街一个拥挤的商店里,爸爸给我俩一人买了一个小发卡,如果是现在,肯定还会带我们嗫一顿,可当时条件有限。后来听妈妈说爸爸在给她的信中表扬了我和妹妹:两个闺女都很懂事,什么都不要。
1984年妈妈到北京出差,带我去了八达岭长城、十三陵、颐和园、天坛等地儿,对那么有名的北京烤鸭,我们连想都没想过。 1986年夏天,以毕业实习为名,和同学们畅游了华东五市。在南京,不知鸭血粉丝汤;在上海,不知小笼包;在杭州,不知西湖醋鱼;更没有听说过苏州奥灶面、麻辣小龙虾(游上海世博园那年,在无锡吃过太湖里的小龙虾,我猜想它是无锡的特色菜)。同学们都是奔着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外滩、西湖、苏州园林、蠡园等名胜古迹去的,跟吃的根本刮不上边儿,一碗鸡蛋肉丝面,那个香啊,至今难忘。
1988年初,去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旅行结婚,根本没见过广东的煲仔饭啥模样,而今我家小区门外的宏祥煲仔饭和鱼锅,老爸和老妈都吃腻了。在厦门,我们五姐姐都很享受自己掏钱点餐的豪爽,在鼓浪屿我们还狠狠地吃了两顿海鲜大餐,但不记得是否点过蛤蜊煎。儿子大学即将毕业那年,我们去海南,吃过竹筒饭,但也没想到它是中国必吃的60样东西之一,2001年在曲阜,同事在点山东大煎饼时还点了个琵琶虾,没想到上来的是一截一截的虾爬子,让我们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后来想想,这厢的外型真有点像乐器琵琶,还是孔子故里的人比咱高雅、有文化啊!在西安的时候很多人都慕名去吃肉夹馍,但吃过的人都说不好吃,我们三个致力于减肥的姐妹也就没有刻意去品尝。在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吃了各式各样的串串,确实很好吃,但当时不知道它被列为精典好吃的,而到现在才知道成都还有个名吃叫冒菜。在和朋友自驾去呼伦贝尔和科尔泌草原时,吃过一种需加小粒糖的奶制品,我想可能是蒙古奶豆腐吧。去年秋天和儿子去新疆,在和接我们去宾馆的司机聊天时,他首先建议我们去吃大盘鸡,我和儿子放下行李就直奔而去,撑得我俩在街上转了好长时间来消食。在布尔津(去喀纳斯必经城市),我俩和上海来的一对母女吃了正宗的新疆羊肉串和烤鱼。去年冬天,在长春的大街上,我和儿子一人拿着一支边走边吃,我仿佛回到了和儿子一样年轻的时光,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糖葫芦。在一个小连锁店,我们还吃了名扬全国的庆丰包子,真是物美价廉,比正宗的天津包子好吃(儿子在天津上大学时,我们特意去品尝过)。想不到的是,今年去美国旅游,竟吃到了过桥米线,真比在国内吃过的好吃。更想不到的是,我经常买来孝敬老爸老妈的(无糖)沙琪玛,竟是咱东北的一道好菜。虽然我们很难吃到真正名符其实的天价阳澄湖大闸蟹,但我们家边的海蟹、河蟹也都很好吃,特别是每到中秋、十一前后,都要和家人一起分享。
说了这么多,我最想说的是我自己包的“胖妈饺子”~~儿子小时候为此命名的,因为个大馅大,因为像我一样胖~~儿子对我的昵称就是“胖儿”!因为儿子爱吃,他在营口上机关幼儿园时,在那个租来的小厨房里,我一个星期包两次他百吃不厌的饺子。那时儿子爱吃的还有我熬的以红豆、绿豆、黑豆为主的“八宝粥”,它含锌多,促进孩子成长。就是在那个时候,儿子开始长胖了,并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上学后在学习上从未让我操心。还得说说“我家的大餐”(又是儿子命名的)~~打卤面。之所以儿子爱吃,关键在那个肉丁、西红柿丁、辣椒丁和炒好的鸡蛋丁放在一起做成的卤上。鸡蛋炒西红柿,简称“蛋柿”,也曾是儿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儿子的形容语)的最爱。我在微信里从不晒别人做的好吃的,哪怕是再好吃,再好看。而自己能为家人做一顿好吃的,我觉得是一种荣耀。爸爸曾对妈妈说:大闺女把好吃的都留着等咱俩来吃;还说:两个闺女做饭都比你做的好吃。这是爸妈对我的最大肯定和夸奖。爸妈年轻时没吃过什么好东西,现在自己又不太会做,看到他们吃得高兴,我心里也很舒服。想带他们去旅游,妈妈的腿脚已不行,也没有兴致,所以就尽力陪他们在家吃好玩好吧!
再回到这60样好吃的东西上,我想好多人都有好多没吃过,不过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收藏着,“按图索骥”地去吃,即使不可能吃个遍!其实吃什么真的没那么重要,让人难忘的是那美好的回忆,是和朋友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人生是否完整和吃的没有任何关系。“在中国,没吃过这60样东西,人生都不能算完整”未免有些调侃的意味。在我看来,一个人只有能感受到爱和温暖,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无缺憾;一个人如果能自信自己有能力给予别人爱和温暖,才会体验到人生的充实和完整!
供稿作者:高飞,中国作家创作协会会员、《辽宁诗界》编委,高级教师。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