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分享 > 营口故事 > 正文

我的好友陈君——王殿勇

王殿勇

2023-04-04 08:00:00   来源:营口之窗   阅读:

(营口之窗“营口故事 ”)我的好友陈君

那日我回老家,途经万福镇集市时,有幸邂逅了与我四十多年未见的好友陈君。

陈君是我的发小,又是伴我九年的同窗,他从小就聪明好学,是同学中的佼佼者,记忆中的他,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和谁都谈得来,虽然眼睛不大,但满头乌黑的自然卷发,犹如刚刚在理发店烫过一般,常常引发不少同学的围观和青莱,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幅金边眼镜,衬托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虽然谈不上超凡脱俗,儒雅帅气,俨然是一幅学者的派头,再加上他有一个大队支部书记做后盾的父亲,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时常让我们艳羡不已。最博得我们眼球的是他初中刚一毕业就轻漂漂地当上了小学民办教师,这个职业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来说,那真是简直了,在教室里温温而雅地给学生上课,既能拿高工分,又能免受面朝黄土背朝天时的劳作之苦,等靠到一定年头后还可以自然转正为吃皇粮的事业编制;但对他来说却没那么兴奋,他最多就是把它当做一个跳板,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割把草先撂着,利用它一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日后能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二是可以骑驴找马,从中觅得一份比这更好的差使。人们都说他根红苗正,将来前途一定不可限量,因为早就有“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口头禅,当时也有不少女同学向他投来爱慕的秋波,想攀他这个高枝。可这些都不是他的菜,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想这码事儿,他一心想着有朝一日能发挥自己的潜质,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在七七年底,国家恢复高考后,他觉得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他和其他人一样,也如期而至地参加了高考。按照他平时在校的成绩,在高考前若是放下一切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去考个普通大学也不是什么难事,可他当时的想法太多,一是错误地估计,刚恢复高考,试题不能太难,他只要是正常发挥,金榜题名那是十拿九稳,板上钉钉的事儿;二是他的教师职务来之不易,当初有多少人都眼巴巴地盯着这个位置,若不是他父亲这一近水楼台,他也不可能抢占先机,轻而易举地就得到这个名额,他不能在高考前就轻言放弃,一旦那样做,一是怕有人说他草率,一遇到点事情,就乱做决定;二是万一考不上大学,还可以用它兜底,在三尺讲台上,继续教书育人,也不算太丢失颜面。所以,他既参加高考,又不放弃教学,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第一年的高考成绩仅以毫厘之差而名落孙山。第二年又没考上,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校期间一些学习成绩不如他的同学都考上了大专或中专之类的学校,他一下子不淡定了,甚至是连肠子都悔青了,悔不该死抱着老师这一职务不放,于是,他干脆辞去了教师的职务,鲜衣怒马,不负韶华,继续努力,准备再拼一下,但连续考了几次,终因试题的难度一次次的加大,而与近在咫尺的大学之门失之交臂。面对眼前的状况,他既不能回去教书,又不甘务农种地,于是,便另辟溪径,学了一门木工手艺,成了一个匠人,刚开始时还不错,一天到晚的给人打家具,维持温饱不成问题。外加父母的帮衬,成家后的小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的命运就像马路上的红灯,如果一步不赶点儿,往往是步步不赶点儿,在这之前,本来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可偏偏摊上水库动迁,他父亲被安排在万福镇附近的一个村里继续当支部书记,他们全家人都跟了过去,那时,离开了家乡的一方沃土,换了一个两眼一抹黑,人生地不熟的生僻环境,再加上镇上的年轻人过于新潮,结婚所用的家具,大部分都是从城里的家具专卖店购买,这就导致他这个“英雄”一时间无用武之地,为了生存,他只能忍痛割爱地放弃了他的木工业务,被迫干起了他平常最不看好的种地营生。后来,他看村子里很多人种树苗子赚了不少钱,又发现了商机,于是,就鸭子过河随大流的到信用社贷了几万块钱的款,租了十几亩地也种上小树苗,可是人的运气往往就像传说的那样,人在倒霉时,喝凉水都塞牙,看人家种树挣钱,像玩股票一样,一夜之间,都成了爆发户,可当他树苗要卖时,也像股票跌停的状态,又不值钱了。这一来二去,他不仅没挣到钱,还欠下了一屁股的债务,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在他连遭打击,伤痕累累时,他父亲又因病过世了,在刚处理完父亲的后事,他的母亲因经受不住打击,一股火又得了脑血栓病,造成半身不遂,去医院住了好长时间也不见疗效,最后院方得出结论:像他母亲这种顽疾,是脑组织大面积淤血所致,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靠现有的医疗器械和药物无法溶栓,只能选择中医理疗,用针灸推拿或采用物理疗法来慢慢的恢复,当然也不一定能见效果。基于这种情况,他母亲只能出院回家,为了能减轻母亲的病痛,让母亲能有尊严的活着,他就放下一切事情,用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阅读有关针灸推拿按摩这一类的书籍,探索中医理论,在知识点掌握到一定程度后,便按照书上的标注,把治疗的穴位一次性的在自己的身上做试验,然后再给他母亲施针,把死马当成活马医,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突然发现,他母亲右半部瘫痪的身体上的各个部位逐渐有了知觉,出现微动的迹象了,后来,他母亲在外力的作用下,能一点一点的翻身下床,拄着拐棍儿步履蹒跚地走动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母亲竟能神奇般的扔掉拐棍儿像好人一样,帮着家里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这一奇迹的发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让他的心里一下子乐开了花,使他真正感受到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此,更激发了他对中医学知识的渴望,他又购买了大量的中医学书籍,专门攻克血栓这方面的难关。之后,没过多久,陈君为母治病这一消息,不径而走,在十里八村就像神话故事似的被传颂着,一些例似他母亲症状的这类病人也慕名而来,向他求医问药,其中一个是从黑龙江省到访的客户,说他母亲也是患了同样的病症,去了很多地方,都束手无策,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才通过亲属,找到了陈君。这令陈君,很是为难,原因是他没有行医执照,擅自给人治病,属于非法行医,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他不敢贸然行事。那人一听这话,立刻跪地叩拜,恳求陈君能法外开恩,救他母亲一命,并且再三保证,在此过程中无论出现任何后果,都与陈君本人无关,只要陈君肯去便是,在于情于理都无法拒绝的情况下,陈君才勉强答应前去试试,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谁知道这位患者,也戏剧性的上演了一幕和陈君母亲一样的剧情,也能拄着拐棍儿下地走动了,那个客户当时对陈君是感恩戴德,千恩万谢,一番盛情款待后,开车送他回府,临走时还强行地给他扔下了十万块钱和一台轿车作为给母亲治病的酬谢,这更让陈君的名声大噪,瞬间火了。为了能更多的解除病人在血栓方面困惑、疾苦和进一步地体现个人的价值所在,陈君又去外地学习了一段时间,通过正规部门考了个行医资格证书,从此,可以名正言顺的给患者看病了。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广泛传播,找陈君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索性,陈君就通过有关部门办了一张行医执照,自立门户的开了一个行医诊所,他先是一个人小打小闹的为前来求医的患者,坐诊、把脉,轻车熟路,有条不紊的为患者治病。随着病人的日益增多和资金的不断积累,他又扩大了规模,在自家的院内扩建了占地面积有五百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同时招聘了一个老中医和两个个护士,外加从医大毕业的女儿。每天都有数十个患者排队上门,使陈君的诊所一直都是门庭若市,洛绎不绝,一些腰酸腿疼,小灾小难的病人,一经他手,少三两日,多则一星期,保准手到病除,完好如初,他诊所的墙上到处都挂满了患者家属送来的锦旗,像什么华佗在世,妙手回春之类的比比皆是,许多人因为感动,硬把他的名字陈君叫成了陈“神针”。 天知道,他的初衷就想替他母亲治病,却一不留神的被人奉为远近闻名的“神医”,救病人于危难的世主,这都是他的天道酬勤和聪明才智所赐,还有他那骨子里永不服输的精神。

是的,陈君的奋斗史和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对于每个人来说,考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面临着多种选择,不论你身在何处,只要你有头脑,肯钻研,用心把一个事情做到极致,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且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或者是难以超越的极限,否则,人人都可能是成功者,人人都能当上官员、老板或富豪。在人最困难、最绝望、也是最无助的时候,只要你能心中有梦,再坚持一下,或再努力一把,可能就是走出困境,通向成功的拐点,最后达到幸福的彼岸,常言道,没有奋斗的青春,是不完整的青春,这样的青春,即使再辉煌,再炫丽,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可言,因为他没有亲历过大起大落,战胜困难,劫后余生,大喜过望的那个点,那个点在哪里,幸福感就在哪里。

供稿作者:王殿勇(营口)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营口 故事 分享

上一篇:比(小小说)——李同雁
下一篇:最后一页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