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网(我要分享“营口故事”)知青下乡,历史使命
——我所理解的当年知青
作者:宋传富
大公鸡,
喔喔叫,
哥哥下乡喜讯到。
哥哥牵着妹妹手,
妹妹抱着哥哥腰。
两张小嘴一句话,
向着哥哥把决心表,
我们长大学习你,
毛主席教导记心牢。
此儿歌是我在小学时,教科书里的一段话,当时教我的老师是下乡知青张老师,返城后考入东北师范学院,毕业后在高中教学。
当时我们学校大部分老师是知青,回城恢复高考后,其中白文军老师考入北大,因是两个孩子的爸爸被北京师范大学入取。在考试休息期间,给参考的学生讲解考卷;还有牟老师考入清华,后出国留学;周老师天津大学,毕业后留校。数不胜数,前几年给我们村买电视,近几年给我们家乡修桥补路,他们把我们的家乡视为第二故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教育再教育,提倡 “ 扎根农村,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这是毛主席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做出的英明决策。那时国家刚解放不久,又经历了朝鲜战争,世界反华势力与日俱增,国内也有很多不安定的噪声,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由于国内工业发展缓慢,城市青年无法安置。这实质是国家为了缓解对青年安置工作的矛盾不得已而为之。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知青这个特殊的群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当时受到农村的欢迎和尊重,可以说是农村培育了知青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是广阔天地创造了知青这一特殊群体的光荣历史。
那个年代,农村依然贫穷落后,农民温饱难以维持,每年青黄不接时常有一些人口多的家庭断粮,知青下乡到有的农村,如同雪上加霜,给农民增添了沉重的负担。尽管如此,广大农村还是以积极的态度克服重重困难接纳了知青。那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全国人民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举国上下,思想统一 ,农民的政治觉悟和劳动热情逐步提高,知青在农村的地位得到了增强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关注,使知青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 。
改革开放后,知青纷纷回到养育他们的第二故乡,为家乡无偿奉献,回报那里视为衣食父母的父老乡亲。
阅读2020年发表一篇《童年的回忆》的文章,一位知青老师写下一段满怀真情的下乡经历的留言:
杨运是我第二故乡,我下乡在杨运村,在杨运小学教学,直到恢复高考,读大学才离开。
杨运村印下了我的足迹,留下了我的身影,现在莘莘弟子已成了杨运那片山的脊梁,杨运留下了我人生难忘的回忆。
阅读此文,我流泪了。我在熊岳高中教学时,见到杨运的学生颇为亲近、偏爱,特别关照。
记得下乡第一年冬天,我们青年点所有知青,上山砍大材,刚开始不知道怎么下手,手磨上了水泡,我们新来的几个知青都哭了,后来经过锻炼,我可以扛起260斤的大材。
杨运村,我第二故乡,是我精神的家园,情感的依托。你锻炼了我的人生,磨练了我的意志,乘载了我年轻的梦想。我的人生从这里启航,是杨运这片热土成就了我的人生,实现了我的理想,使我知道了人生的价值,教书育人,服务社会。
前年冬天,老友的孙子结婚,应邀回到杨运村,故友重逢,甚为感慨,千言万语,融入在情感的酒里,畅所欲言,长谈到深夜。今非昔比,杨运村的今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供稿作者:宋传富,辽宁省盖州市杨运镇杨运村人
本期主审:李同雁(知青、特约主持人)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上一篇:读赵洪柱先生的回忆知青生活散文有感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