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分享 > 营口故事 > 正文

吃派饭——营口之窗网知青征文

谭亚南

2023-10-11 08:00:00   来源:营口之窗   阅读:

营口之窗网(我要分享“营口故事”)吃派饭

文/谭亚南 

现如今,要说在城市和乡村找个饭店吃顿饭那就太容易了。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可不是这样。城里还行,虽然说没有名师大厨的招牌店,国营饭店还是有的,吃顿饭还是不成问题。乡村可就不行了,你就是有钱也没处吃饭,可以说当时中国农村根本没有营业的饭馆 ,那时是计划经济,人民公社是一级政府组织,生产队都是集体的,生产队只管种地。人民公社这层政府可以有公办大食堂,公社干部能在公社食堂吃饭,生产队就不行了。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公社这级政府每年主要工作就是指导农村的耕、种、管、收。每年春种和秋收时节公社干部都要下到生产队去,春天指导村民把种子播种到地里,秋天要管理生产队完成粮食收割,把应该上缴的公粮交到国家,所以经常是要下到生产队,吃住都在生产队。这样公社干部下乡吃饭就成了一个问题了。于是,创造了一个吃“派饭”的形式。每当有公社干部下乡到生产队工作,需要吃饭的就由生产队指派到村民家里吃饭,一般是全体村民各家轮流,特殊时期特殊事,必须是贫下中农家庭才有资格被安排。一家只留一顿饭,各家轮换,反复循环,这种形式就叫“派饭”。 上山下乡插队时我有一段特殊经历,曾经被借到公社(乡政府)搞运动。吃派饭这种事是我经历中一个插曲。因此,今天想起来满有回味感,值得说给现在的年轻人听。那年春天,公社派我在青石岭大队蹲点,每当到了吃饭的时间,我就被生产队的人,一般情况生产大队里专门有一个人叫“跑腿的”,队里的杂七杂八的事情都是由这个人去做。由他带着去该轮到的村户人家吃饭。而后,“跑腿的”离开,我自己或俩人,人多了会安排另一家,不能都在一户,这是事前规定好的。因为,那时每一家的生活都很困难,为的是减轻村民的负担。粮食和菜都是大问题。粮食是农民一年收成留下的口粮,基本口粮并不富足,几乎家家都要用地瓜土豆等农作物来辅助。农村工作的行政干部也是按月固定的供应商品粮。今天年青人听起来满有趣,挺新鲜,或不明白,不理解。有一回的事有点苦涩。那是一天中午,我一个人被分派去一个农户家吃午饭。前面的程序都走完了。一进门,我看见炕上放着一张小桌,桌上放好了玉米饼子和一盘青菜。正当我准备坐在炕沿边上吃饭时,这个家里的男主人从怀里掏出一本语录“红宝书”,突然默默站到屋中间,面对墙上挂着的“最高指示”,嘴里念念有词,接着就又手舞足蹈,跳起了“忠”字舞。我先是一楞,马上也立在一旁,规规矩矩,装模做样,跟着舞起来了。那顿饭至今想起来五味杂陈。派饭吃什么,各家不一样,我下乡的地区一般是苞米面饼子或者是高粱米饭,菜是葱蘸酱。炒青菜最多两个菜。比较富裕的家,是有给炒鸡蛋的,算是最髙的礼遇啦。饭毕,撂下2到3两粮票,两毛、三毛钱放在饭桌上是最后的程序。谢过,就可以走了。这就是规矩,也是当时老百姓与干部关系的一个侧面。

五十年转眼过去,中国乡村早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党的政策好,人民思想解放,生活富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干部下基层吃派饭已经成为历史。这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奋斗不断探索才选择出来的。特殊时期留下的特殊记忆不应该也不会被忘记的。

作者简介:

谭亚南、1970年营口市第五中学毕业、1970年8月盖县青石岭公社赵家大队插队知青、1976年营口师范学校毕业、营口环境保护监察局退休

评语:

这篇1200多字的短文起承转合脉络清楚,把农村干部深入基层,在老百姓家吃派饭的由来和自己的经历以及感受娓娓道来,说明作者对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经历确实怀有深厚的感情。当年的吃派饭的情景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下乡干部到老百姓吃派饭自觉付粮票付钱的行动应该说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好作风。

——主审

供稿作者:谭亚南 (知青,70届 盖县)

本期主审:王学东(知青,特约主持人)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营口 知青 征文

上一篇:吃坑水——营口之窗网知青征文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