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网(我要分享“营口故事”)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作者:江若湘
无论许多年前还是许多年后,回忆起知青的经历,萦绕在心头的都是:那些年,是我们绚丽的青春;那些人,是我们生命中的贵客;那些事,是我们永不忘怀的过往。遇到的酸甜苦辣无须遮掩,有过的悲欢忧乐无须粉饰,经历的胜负成败无须介怀。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年我们这批与共和国同龄的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德、智、体育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所以,豆蔻年华的我们在正当读书涨知识的年纪,至真至纯的初心就是“寒窗苦读,勇攀高峰(大学)”。谁能想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青年一代如此“顺理成章”的方式,会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
迷茫中我们被统一冠名为“知青”,奔赴“广阔天地 ”上山下乡,度过了数年(或者更长)至今都无法忘怀的时光。知青生活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中只占非常短的时段,却烙刻成不可磨灭的印痕。当附下身想轻轻拂去55年厚厚的尘封时,原本以为早被时间风干的泪水,竟一滴一滴地落了下来。原来,并非所有的往事都会化为云烟,并非所有想忘掉的东西都能忘掉。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盘旋在脑海堆积在心田,一经触动,汹涌而来!
穷乡僻壤的曲街,让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们阅尽人间疾苦,也深谙了人心的良善和悲悯。下车伊始印入眼帘的就是极度的贫困,这里的人们做着最劳累的农活,过着最穷苦的日子:粗粮果腹,鹑衣遮体,家徒四壁。工分值每日0.2元,据说最差年景每个人的全年口粮只有几十斤。然对势必会影响其微薄收入的知青的到来,他们的接纳是毫无虚假的大度和真诚。腾出最高大宽敞的房舍建成青年点,最好的农产品(大豆、小米等)优先供应青年点,杀猪宰羊最好的部位分给青年点,最肥沃最近便的菜园子无偿划拨给青年点------对告别城市远离父母的我们无疑是暗室逢灯、雪中送炭,点点滴滴都是光亮都是温暖。
青堂瓦舍的青年点,凝聚了相濡以沫的手足之情,见证了风雨同舟的肝胆相照。我们青年点有7男4女共11人,是营口高中六六届同班同学。虽然每个人的性格、脾气各异,却始终保持团结、友爱、宽容,和睦相处数年如一日。11人轮流做饭,每人一周,挑水、磨米磨面等重活全部由男生承担,女生则负责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经过民主讨论,我们定下了青年点公有制原则:一、尽管那时城乡都粮食匮乏,但为保证青年点的大锅饭,无论谁回家、回多久,都不带走一颗粮食;二、除个人生活用品外,青年点的开销共同分担,大到工具、炊具、餐具,小到酱油、食盐、火柴;三、任何人从家里带来的食品必须全体分享。此原则从未有人破坏过,同窗友谊历久弥坚。回城后几十年过去,我们依然联系紧密,有事互相关照,无事相互问候。
一菜一饭皆不易,须辛勤劳作和运用智慧相结合。知青生活需要的荤腥蔬菜,没钱买也没处买。我们虚心请教乡亲们,学会了播种、施肥、浇水,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秋天把白菜渍成酸菜,萝卜腌作咸菜,用玉米面掺少量的黄豆制成黄酱,用破损地瓜制成淀粉------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度过漫长冬天的全部副食。每年我们点都会养一头猪,冬天杀掉。有肉吃的日子里,我们快乐得好像过年一样。我们还放养了一群鹅和鸭子,时不时就会丢失几只。有个男生就找来一些布条,极有创意地用毛笔在上面写了“青年点的鹅”、“青年点的鸭”,然后绑在它们的腿上。鹅和鸭就带着表明身份的布条,摇摇摆摆地行走着寻找着食物,看见它们的人无不哑然失笑。令人欣慰的是,此宣告所有权的方法很有效,再无人觊觎它们以致成为别人桌上的盘中餐。
四季轮回带给我们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汗水、泪水留下的印迹。春种、夏锄、秋收、冬储,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因缺乏锻炼,不管干什么农活,我总是被人落下一大截。玉米苗两尺高时去拔草,半天下来小腿肚子疼得连路都走不了;往山坡上的果园送肥料,人家挑着担子健步如飞,我勉强起身摇摇晃晃迈不成步;清晨带着露水拔麦子,即使带着线手套,没拔上10米手掌就起了血泡;抡起镢头刨地瓜,手无力举起镢头歪落,差点没砍了脚;月亮地夜战割高粱,一眨眼功夫地头处就只剩下我一个人。恨自己无用,不知偷着哭过多少次。三个春秋过去,我的手掌因握锄头挥镰刀长出了老茧,我的肩膀也因常挑重担结出了硬块。如今50年过去了,老茧、硬块仍然残存,它们时时提醒我:因为吃过苦,从此不再怕苦。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里,处处可见真情。当我们手足无措地把厨房搞得一团糟时,春华姐像田螺姑娘一样出现了,手把手地教我们拉风匣点柴火,熬稀饭贴饼子。富有和运富两兄弟与我们年龄相仿,青年点的事就成为他们的事。和泥砌圈改烟道,磨米磨面做豆腐,边做技术指导边动手操作。春香和林萍是村里公认最漂亮贤惠的姑娘,劳动时处处帮助我们,家中做了好吃的总要端些来给我们解馋,她俩与我们点两位男同学日久生情,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我最忘不了的是三嫂,三嫂姓林,烟台人,楞是把自己从城市姑娘磨练成吃苦耐劳的农妇。那年我因父亲突然去世而抑郁不能释怀,她把我接到她家住,天天劝慰我。那个冬季于我是格外的寒冷啊,而三嫂则用她的热心热情热炕热饭把我暖了过来。正如有首歌所唱“人间有着万般情意,只有爱是不能忘记的。”
由于是特殊年代,难免出现荒唐的现象。那时有青年或少年被叫作“地富”的现象,曾令我们很奇怪,后来才搞清楚他们其实是地富子弟,生下来就无辜地被扣上自来黑的帽子。队里有个于姓少年外号叫“小特务”,由来是他给生产队放牛时,有条聪明的牛放弃吃草而去偷吃庄稼。无论少年怎么喊怎么赶它都无动于衷。少年急了,捡了块石头扔过去,本意是吓唬,不料正中牛腿。队长看见瘸牛,暴跳如雷,责问原因,少年不敢说是他用石头打的,就编了个谁都不可能相信的谎,说有个特务趁他不留神把牛腿打瘸了。当天连夜挑灯召开批判会,最后结论:你就是特务搞破坏,罚半年的工分。从此少年被冠以“小特务”的恶名,可怜的他说话更加结巴,做事更加畏缩。许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他有没有从阴霾中走出来。
月老垂怜,逆境姻缘竟开出希望的花来。村里有位那姓青年长得相貌堂堂,为人精明强干,但因成分高30好几尚未婚配。有天突然传来消息,说他要娶亲了,知情者告诉我们,女方长得很清秀但弱智。婚后两口子感情很好,为保护她不受欺负,丈夫从来不让妻子出头露面,挑水打柴都自己干。有次我偶尔路过他家,傻媳妇抱着个女婴站在门口,孩子粉琢玉雕般好看,我忍不住走过去摸了摸她的小手,对妈妈说:真漂亮。女婴的妈妈笑了,脸上闪着满满的慈母光辉,哪里有一丁点傻气?回过头发现女婴的爸爸竟然在身后,于是由衷地向他道喜:你家宝宝好可爱哦,恭喜你。他笑着点点头,我看见有泪花漫上他的眼睛。屈指算来,那个女婴现在也有40多岁了,一定比爸爸妈妈幸运得多。
成熟、睿智的大队书记,堪称知青的知心姐姐。女性却有个男生的名字叫允力,出身农家,与我同龄。初次领教和欣赏她的能力,是我们村里发生的一桩公案:有户人家养的一头小猪莫名其妙地死了,主人一口咬定是一位姓曲的孤老所为,理由是见他曾在猪圈边上有过停留。孤老无儿无女无人撑腰,对方儿女成群气焰嚣张,允力带专案组亲自来断案,她认为孤老一贯老实本分,从不与人结怨,没有毒死小猪的动机。又果断地请来兽医查明小猪乃因病死亡,用事实制止了一桩冤案。允力是一个深切理解和同情知青的农村基层干部,接任后即量才使用,把我们充实到宣传队、报道组、广播站、小学校等岗位,此举不仅发挥了知青的作用,更是大大提升了我们的自信和尊严。关于回城和扎根农村的争论,正直的允力力排众议公开发表意见:扎根农村和回城工作都是革命需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此言一出,无人反驳,知青身上心上的包袱得以轻松卸落。
应该庆幸我们曾经的年轻,经住了劳其筋骨的考验,保持了乐观的心境,坚信命运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打开另一扇窗。有智者言,“人”字一撇写尽前半生执着,而一捺写成后半生释怀。遗憾也好,不甘也罢,人生难得圆满,曾经的岁月终究未被辜负。光影斑驳,魂牵梦绕,愿余生既享烟火又赏清欢。
作者简介:江若湘 江苏省江阴市霞客镇人,后随父母落户辽宁省营口市。66年毕业于营口市高中,68年在瓦房店市胜利乡插队,8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管理系(全日制),从事公务员工作36年,08年退休。爱好文学和写作,曾在营口日报、营口广播电视报发表过多篇散文、随感等。
主审评语:当年共有两千多万人参与的知青运动,影响了全国近百万个家庭,可谓声势浩大,对那场运动众说纷纭。作者用自己的艰苦经历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评判无可非议。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艰苦日子里的人真情不变,最辛劳困苦是那一代农民。
作者写到,即使是在最贫困的地方,那些最苦的农民却毫无虚假大度真诚。腾出最高大宽敞的房舍建成青年点,最好的农产品(大豆、小米等)优先供应青年点,杀猪宰羊最好的部位分给青年点,最肥沃最近便的菜园子无偿划拨给青年点------对告别城市远离父母的我们无疑是暗室逢灯、雪中送炭,点点滴滴都是光亮都是温暖。
这就是农民,虽然生活困苦却真情善良不变。应该成为我们最尊重的人。
“经住了劳其筋骨的考验,保持了乐观的心境“,
“因为吃过苦,从此不再怕苦”。这些应该是当年知青岁月里我们最大的收获,终身受益。
文章思维缜密,逻辑性强,文理清晰,笔力不凡。运用多重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评判,不乏见解深刻,论点独道。
——主审
供稿作者:江若湘(知青,66届 营口高中)
本期主审:赵洪柱(知青,特约主持人)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上一篇:二壮的婚事——李同雁
下一篇:牛鞭惹的祸(小小说)——李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