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网(我要分享“生活随笔”)童年回忆——晒秋
文/惊奇
小时候我家住平房,前后都有园子。由于家里人口少,种的菜集中下来时根本吃不了,就给人口多的邻居分送些。那时家里没有冰箱,到了冬天,就只能吃萝卜白菜土豆。花盆里栽点蒜苗也只能来人去客或年节时才舍得吃。为了使冬季菜肴的品种多样化,每年一到立秋以后姥姥就会带着我晒秋干菜。
可供晒秋的蔬菜品种有很多,光豆角就有三种。我家种的白大架豆角和现在的高架豆角有点类似,但比它颜色白,子粒大,面糊糊的特别好吃。晒豆角要选粒小嫩的摘,把它用剪子从底下剪开,上面连着的一部分用线穿起来,挂在葡萄架下。豇豆角也要挑嫩的,一根根搭在绳上。最费事的是片豆角,因它长得有点像猪的耳朵形状,我们这叫它老母猪耳朵豆角。要把它切成细丝平铺在秫秸做的盖帘上,晾到半干时还要翻个个儿。刚晒时满满的一帘子,晒干后就一小把。这些豆角都需要阴干。姥姥告诉我,这是为了防止其变色。
考验技术的是晒茄子和葫芦干,茄子要打花刀,先切一面每片都不能切到底,技术不精的就在茄子的两边放上根筷子,这样就切不断了。然后再翻面用同样的办法斜着切。这样切出来的茄子是一整根的,可以拉很长,丝丝相连利于风干。就和现在网上教的,切蓑衣黄瓜一样。旋葫芦条要先做一个小工具。把一个手指宽的铁片边缘磨薄,卷成直径约一公分的圆筒固定在一根筷子上。放在削干净皮的葫芦上,沿着葫芦的身体一圈儿圈儿用力转动,一根白色的葫芦条就从铁筒中钻出来了。技术好的人可以整个葫芦出一根条,晒干后捆成把。收获后的大蒜和香菜都要编成辫子挂在墙上晒。
这些弄完后就开始晒萝卜干。不论是晒白萝卜还是晒青萝卜,都要把它们通通切成手指宽的条晒干。晒小红辣椒要一根一根用线穿成串儿挂起来。再就是切芥菜丝,这活儿很费力。因为芥菜有些硬且很艮,切多了手上会起泡。
菜晾的差不多时黄豆花生玉米高粱陆续登场。那点儿玉米基本上够我们三个孩子爆玉米花吃。高粱想变成米,可要大费周章。因为数量少,没有办法送到碾米厂加工,只好晒干后搓成粒,放在缸里用镐把舂,力气小的人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因为米和壳没有分离干净,还要反复淘洗才能做饭吃。但自己种的粮食做出来的饭,锅盖一开香气四溢,非常好吃。
晒秋时家里的长绳短带,大小帘子要全部上阵。红的绿的,紫的白的,一绳绳,一帘帘晒的都是劳动后的收获。
到了冬天发黄豆芽,炒花生米,炖豆角、葫芦干,再把萝卜干用水泡软后,拌上酱油芝麻小红辣椒可下饭呢。
现在的旅行社专门组织游客去广西看晒秋,我们小时候在自家院子里就体验到了晒秋的辛苦与快乐,坐在炕头就品尝到晒秋得来的美味。如今原来住的平房被楼房取代,园子已不复存在。只能把收获的秋放在心里,五颜六色的晒搁在梦中。前两天邻居给了一把小红朝天椒,被我穿上线挂在平台的晾衣杆上,又一次小小的满足了一把晒秋的乐趣。
作者简介:王敬琦:锦州人,1974年下乡插队,1976年抽调到铁路运输学校学习。毕业后一直在铁路系统工作。从小喜欢写作,工作之余,在《锦州日报》、《锦州晚报》、《沈阳铁道报》、《辽宁老年报》、《金桔诗词选》、《紫荆朝旭》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过文章。
供稿作者:王敬琦(锦州)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上一篇:同学熊岳行散记——李同雁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