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生活随笔”)眷念儿时过大年
作者:李同雁
我说的儿时,是指五十年前我刚刚上学记事的时候。那时的过年让我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时常品味着那曾经留给我的美好。那时,家里虽然困难,但享受的是亲情、人气、天伦之乐。这些东西是不可替代的。也正是困难,一家人才知道奋斗,因此造就了善良淳朴拼搏的秉性。也是因为困难,人们对过年才有更多的期盼。老人们盼望亲人们的团圆,孩子们盼望着吃好的,穿新衣,放鞭炮。
那时的物质十分匮乏,过年凭票证每人供应一斤肉,一斤鱼。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置办年货。为了买回供应的鱼和肉,会冒着刺骨的北风,排着长队等上几个小时,买的好了便兴高采烈,买不称心了便垂头丧气。尤其买肉,都想要肥的,经常因买不到肥肉发生顾客与服务员争吵的事情。
进入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城里过年大体就从这天开始。此时,可听到稀疏的鞭炮声,那随风飘来的火药味也增添了年的气息。那边,奶奶正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那是奶奶在忙着送灶王爷升天呢。突然一股带着面香的气息飘了过来,那味道让你禁不住的流口水,那是母亲刚刚把一大锅香喷喷的豆包捡到盆里。此时,最吸引我们的是爷爷那边。一锅滚烫的油,爷爷正在炸丸子,还有我们喜爱的各式各样的面人。爷爷说了:这是专门为我们十个孙子,七个孙女忙活的。他提前叠好了一堆纸兜儿,不时的把炸好的丸子装在纸兜里分给我们,并且不停地喊着:“别急,别急!都有,都有!”末了还忘不了嘱咐一句,别烫着。
我清楚记得,爷爷几乎年年如此,而且一忙就是大半天,最后东西让我们几乎吃光了。我记忆中,爷爷只是捋着胡须冲着我们笑,笑得是那样满足,开心……
每年过年,为孩子们缝制新衣服是件大事。我们家弟兄七个,母亲很早就开始为我们准备。我清楚的记得,母亲很晚还在油灯下为我们做衣服,也多亏了我三姨帮忙,衣服总算在年前赶出来了。几个孩子高兴极了,经常把新衣服拿出来试了又试。
总觉的时间过的太慢。终于盼到了年三十。那天的年饭当时感到是最丰盛的了。一家九口人其乐融融,围坐在炕上的方桌周围。桌上摆着鱼、白菜片炒肉、炒鸡蛋、花生米香肠拼盘。四个菜都是用盆装着。此时,父母只是看着我们狼吞虎咽般把菜几乎吃光,他们却迟迟不动筷子,只是冲我们笑,还不停的催我们快吃,吃饱了出去放鞭炮。那时只觉得很幸福,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的留恋啊!三十晚上,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大家打着灯笼东跑西窜,一路笑声,邻居们会撵着你一个劲的往你兜里揣好吃的。看着每家供着老祖宗,高高的香,冒着烟,还有带金字的蜡烛,时常感到神秘好奇。到了半夜,鞭炮几乎放完了,也觉得十分疲惫了,倒头便睡了。
尽管累了一个晚上,但早晨还是很早就爬了起来。睁着惺忪的眼睛,急忙穿上新衣,去办一年最要紧的事,那就是给爷爷奶奶拜年。随着我们十七个孙辈一声声:“爷爷奶奶过年好!”便有爷爷奶奶高兴而响亮的回声:“好啊好!”随后每人便可得到一张崭新的五毛压岁钱。此刻回想起来,爷爷捋着胡须哈哈大笑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我们拜完年,接着是父辈拜年。早晨吃完饺子,接着是邻居络绎不绝的来给爷爷拜年,那时爷爷的威信相当高,就因为他公正,乐于助人,所以,邻居几乎全来给爷爷拜年。到了下午,拜年已基本结束,我们这一大群馋嘴猴都来找爷爷。因为爷爷会把招待客人剩下的花生糖果分给我们。这时我们又可得到一大堆的收获,抱在怀里,跑了出去,留下一片银铃般的笑声。爷爷会一直看着我们跑的无影无踪,相信那时的爷爷,一定会陶醉在天伦之乐当中吧。
初一过后,我们这些孩子会守在家里,等待七大姑八大姨来家串门,这时你可跟着饱餐一顿,有时可意外的得到些压岁钱。此外,我时常看到,亲属间的姐妹情是那样真挚感人。看到最多的是母亲和三姨,她们到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那样的投机,那样的亲切,至今,那情景依然还镌刻在我的心底。
当这一切即将过去的时候,我总是有一种失落感,甚至又开始掰着手指盼着下一年早日来到。到了真正没着没落的时候,便开始盘算手里的压岁钱。我记得那年初五,经不住邻居出租连环画小屋的诱惑,竟花了三角钱,看了大半天连环画。那天,我才真正了解了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小英雄雨来,刘文学。那时的我,是一张白纸,是一片净土,这些英雄人物此后也经常在我心里升腾出一种正义之火。那天我觉得心胸有一种少有的开阔。却也为花了三毛钱责怪自己有些奢侈,甚至内疚……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转眼五十年过去了,如今我已是花甲之年。尽管现在吃穿不愁,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很少有年少时那盼年的心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认识。面对父辈们一个个离去,便触景生情。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难道这一切,还不能足以让你伤感吗?!每每记起这些,我不禁落泪,一种孤寂、落寞和无尽的惆怅总是挥之不去。我也时常在年三十给先人烧纸的时候,对空长叹,试图唤回那记忆中的童年……
作者简介:李同雁:笔名,天高云淡,营口诗词学会会员,营口之窗特邀撰稿人。
营口市人,生于1953年,曾于73年底下乡在盖县陈屯公社和平大队,两年后当兵,复员后在营口市某大型企业任宣传部长、高工,现已退休。本人真正的文学创作之路是从1979年开始起步,先后在省市媒体和文学刊物发表各种体裁的作品数百篇,曾参加市党报举行的杂文大赛并荣获三等奖。退休后,被网络知名媒体聘为签约作家,并先后在网络发行了两部电子书,字数达50多万字。其间做为营口诗词学会会员,开始尝试古诗词的写作,并有数百首诗词在诗友中交流或发表在《营口诗词》杂志,巜营口之窗》官网,并被《营口之窗》官网聘为特约撰稿人。
供稿作者:李同雁,营口之窗特约撰稿人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上一篇:营口原创:母亲湖——王潇慧
下一篇:营口之窗春节专题:儿时的年味/韦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