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营口故事”)从一幅古画想到的······
张冰
这些天的工作十分忙乱。周末有点闲暇时间,踱步来到书房,打开录放机听听音乐,顺便翻阅一些古代画册饱饱眼福,也算是忙里偷闲、换换脑子吧。
随意中,被清代法若真的一副《雪室读书图》定神了。我读过他不少诗文,他是诗书画颇有成就的大艺术家,也是清代早期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我很敬佩他。
《雪室读书图》描绘的是北方一个小山村一角:山间夹着一泉溪流,右岸有几间草房,好像是刚刚下过雪似的,山石与屋顶都披上了银装。一位老者在院子里扫雪,读书少年捧着书本向外面张望着。整个画面远山近树搭配得十分得体,有如身临其境之感觉,可算一幅典型的北国风光图,让人爱不释手了。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看了这幅《雪室读书图》,也想起了我少年时的“茅草屋”。
记得中学毕业那年,一场7.3级的大地震把房子震倒了。那时家里生活比较拮据,父亲只好搭建两间简易房,屋顶是用油毡纸和稻草遮盖着的,当时也算比较好的住宅了,家里五口人还是很满足的。
地震后的第二年,区教师学校招考中学教师,我被录取了。母亲对我说:“这是再学习的好机会,要把握好,毕业后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也把再次入校学习看作一件“不容易”的事儿,也暗地下决心,要学点真本领,不辜负母亲的希望,回报社会。
那个年代师资极度缺乏,有的中学毕业教中学、农村或城市青年抽调教中学……中学的教学质量比较低。
入学后,学习就紧张起来了。我希望有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这样家里的房子就显得不够用了。于是,我建议父亲再接一间房子作为我的书房,学习就方便了,父亲没有直接答应。母亲是个读书人,看出了我的心事,劝说父亲把茅草房搭起来了。我给它起个名字叫小茅屋。
这间小茅屋面积约9平方米。虽然小了些,但我觉得好像住进了“天堂”似的,有一种特殊的满足感,如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所说的那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了。
天气暖和的时候,住在小茅屋里特别舒坦,读书习文颇有些古人风范。但是,一进入寒冬就不那么理想了,有时候也是“书翻不开,手握不住笔”了。于是,我我便作了一首小诗,题目叫《夜读》:“寒冬夜深冷,万籁寂无声。图有青春志,勤读补夜灯。”老师阅后,星期天到我家家访,看见我住的小茅屋,狠狠地打了我一拳:“你小子一定会成材的!”
看到法若真的《雪室读书图》十分亲切。室内的读书少年仿佛就是我的化身,外面扫雪的老者可能就是我父亲的身影吧。
然而,法若真的学习环境可能比我好得多。据《清史》记载,他的先祖在明朝景泰年间就在山东胶州任职,父亲法寰也是一个大官,学识渊博,对《四书》、《春秋》颇有研究。后来辞官还乡,以授徒讲学为业,在胶州造就了大批人才。
虽然说法若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弟家庭里,但他自幼苦读寒窗,在顺治三年(1646年)就中了进士,并进入翰林院作编修。后来,被先后派到福建、浙江、安徽等地担任要职。
大雪天的小茅屋暖和多了,有白雪的映衬,读起书来更加入心、入脑。所以,一到冬季,我就盼着下雪。白雪把小茅屋盖得严严实实的,坐在屋内读书习文,就像坐在一个“小温室”一样,感觉很舒畅。
可能是“寒室出才俊”吧。国家恢复高考后,我也走进了高等学府。特别是1996年,我参加了全国“考官”大试,营口地区设置8个副局级领导岗位,当年有500多人应试,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营口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的职位。这次考试是建国以来第一次通过公选选拔领导干部,后来国家陆续又搞了两期,给寒窗学子极大鼓舞,社会上也称谓我是“黄埔一期。”
我想,没有小茅屋的“艰辛”与“磨难”,也不会有今天的“硕果”,这也是佛家所说的“因果”吧。
法若真在任职期间,体恤下情,兴利除弊,重用人才,为政清廉,深得百姓的爱待。一次安徽灵壁等五个县遭水灾,他向朝庭请求减免五个县的租税,遭到礼部的拒绝。于是,他变卖了全部家产,代替灾民交上了租税,被老百姓誉为“天下第一父母官”。
现在的官吏中,近似于法若真那样官品的还是少见的。
虽然我住的小茅屋比法若真笔下的茅草房差了些,但其意境是相同或相近的。没有经过亲身体验或是亲临其境的人是无法知道它的妙处的。
法若真是古代“为官者,学者化”的典型代表,他的诗书画在当时很有名气。清代大学士纪昀赞美他的诗为“不今不古”。“性灵派”诗人赞许他的诗为“超然脱俗,自抒性情,独成一格。”文人称他为“因情以发气,因气以发声,因声而绘词”的诗人。
他的文章也非同异常,读起来感觉到“或庄或谑(xuè),可歌可泣;百态俱出,万变无穷”。被誉为清代初期的文坛“泰山北斗”,当代学者赶上他的也不多见。
他的书法有魏晋“钟王”的神韵,行、篆、草、楷都在行,且都显示出独特的风格。人们评价他的行书“有鸾停鹤峙之势”,草书为“巨幅大笔,气势魂魄”,对后人影响极大。
法若真的这些惊天惊世的成就,我想应归于“雪室读书”之辛苦吧。
过去有一句俗话:“只有苦中苦,才有甜中甜”,这可谓是永恒的道理了。现在生活好了,“寒室”、“陋室”基本不存在了,但随之减少的也是凸世的大家,或是能载入华夏史册的精品,这也是相当悲哀的事儿。
张冰先生简历
张冰,辽宁营口市人,字耀松,笔名东南。作家、学者、诗人,一级散文家。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市政府部门副局长、局长,市人大专委会主任。兼任营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营口市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乡土文学协会理事、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理事长、关东十三友会会长等。现已出版诗集、散文集5部,主编学术研究专著1部,组织编写文学研究专著3部。散文集《芦苇》获辽宁省二十世纪“丰收杯”三等奖、中国乡土文学奖。其略传收入《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中华人物大辞典》《中国人才世纪献辞》《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10余部辞典。
供稿作者:张冰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