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营口 > 正文

营港破冰记——在营口港亲身经历的一次壮美事件

宫 发

2022-03-03 08:00:00   来源:营口之窗   阅读:

(营口之窗“关注营口”)营 港 破 冰 记

文/宫发

我第一次知道破冰这种事,还是在念中学的时候。课本里有一片课文,说的是苏联“列宁号”原子破冰船在海上破冰通航,很令人钦羡。没想到,几十年之后,我自己却在营口港亲身经历了一件类似的壮美事件,至今难以忘怀。

事情还要从1985年说起。在改革开放浪潮的鼓动下,领导班子经过调整的营口港人,英气勃发,焕发了改革创新精神。3月中旬,辽河依然冰封尚不能通航。港口还不能进行生产。可是,开放后的港口,有些外轮按照贸易契约急不可待地要来营口港装运货物。有的已经聚集到海上锚地,急待进港。这时,营口港两艘冬季在外地检修的港作拖轮也在开港前赶回来了。船员们看到在锚地急待进港的外轮。面对冰封的辽河航道。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可否用自己拖轮的能力冲破航道上的冰封,打通航道,为外轮进港开路?

面对这种情况,曾在海军当过舰长,退役后担任港务科党支部书记的李宝成和大连海运学院毕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科长吕德山经过对情况的认真分析,认为入春后冰层已经融化,阻力不大了,靠自己拖轮的能力冲破现时的冰封是完全可能的。于是他们就果断下令,拖轮继续开进,冲破冰封,打通进港航路,让等候的外轮尽快进港!

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拖轮开足马力奋进,冰封迎击而碎,几乎没有阻力,航路很快就被打开了,营口港比往年提前敞开了大门。

更让人钦敬的是,事后领导问李宝成和吕德山,“你们干这样冒险的事,为什么事前不报告?”他们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种事我们战斗在一线的人有权根据情况灵活机动地做出决定。出了问题我们自己就可以承担责任,没必要事事都要请示领导!”

对他们的这种态度,局领导大加赞赏。

没想到,他们的这次冒然行动,竟成为一次大胆的破冰尝试,触发了局领导的灵动。大家都知道,当时的营口港是沿海最北端的内河港,18海里的内河航道每年有4个月的冰冻封港期,不能全年投产,成了一个致命的结症。既然破冰可以通航,为什么不能使其成为常态?普通港作拖轮可以短时间破冰,如果租用专业破冰船进行破冰,是否可以更提前进行,进一步缩短封港期,提升港口的生产经营能力?

局领导经过深思熟虑断然决定:为了港口的发展,要干!

为确保破冰成功,营口港特意租用了天津航道局一艘具有特殊破冰功能的较大型拖轮“津航拖8”。2月24日,该轮开赴到了辽河入海口,作好了破冰准备。2月25日,营港2号拖轮冒着严寒,顶着流冰安设了航道上的2号灯浮标,为破冰船确定了航向。2月26日,破冰行动正式开始。年近60岁的港务局党委书记王希学亲自登船进行指挥管控。我和几位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随行。几位记者是,《营口日报》记者陈晓鹏、白伶(女)、李平(女)和营口广播电台记者曲文波。

破冰船在四道沟以南段开始进入冰封区。开始还算顺利。破冰船每向冰层冲击一次可以前进几十米,甚至一百多米。如果按着这个进度,用一天多时间我么就可以进入港区,大家对此充满信心。

可是,前进了几海里后,2月27日到了枣木沟河段,情况有了变化。因为已经接近永远角,此段河道变窄,又是大幅度的拐弯,再加上这年冬季特别寒冷,河水结冰时冰块累积,冰层明显变厚,突破非常困难。破冰船倒退出来几十米远,然后再开足马力向冰层猛烈冲击,一次也只能前进十几米远。有时甚至只前进几米远。我曾经下船去看过,这里的冰层厚度差不多有一米左右,真是举步维艰!

这下可糟了。这里距港区还有十几海里,如果都是这个进度,何时才能到达港区?

我和几位记者朋友都有些着急。我们到船舱里去看王希学书记,只见他就坐在那里不停地吸烟,丝毫不动声色。

破冰船的船长似乎也有点儿着急了。他几次来到王书记住的船舱里探视,每次都是那几句话:“真没想到,这冰层太厚了,太厚了!”

王书记听后并不作明确应答。

2月27日下午,船长再次来和王书记商量,是否停止破冰作业。甚至说可以不要租金返回天津。

王书记只是问:“人和船有问题吗?”

船长说:“那倒没什么问题,只是进度太慢了!”

王书记说:“慢一点儿没关系,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要人员和船的安全没问题,就要发挥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坚持按租用协议干到底!如果你们觉得用时间长,租用费少,可以再给你们加点儿,如果提前完成,我还可以给你们发奖金!”

船长没再说什么,便转身回去继续指挥战斗。可以看得出,船长站在驾驶台上指挥舵手选择冰层的薄弱处进行冲击,情况有了些许好转。

可是,这时候我们却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因为对情况估计不足,都没带什么生活用品。和船员一起在船上餐饮是没问题的,但洗漱等事就只能从简了。男的尚可对付,简单洗脸好在还有“男子汉,两把半,多洗一把王八蛋”的遮掩托词;而两位年轻的记者姑娘可就有点儿难堪了。完全没有擦施粉黛,化妆整容的条件,只能屈尊展现固有的容颜了。不过看上去人家本人对此倒满不在乎,依然保持一种坚定和欢快的心态。说起睡觉就更难了。大家在一个舱里,几张供船员使用给我们腾出来的空床上没有什么铺盖,只能和衣而眠。并且船和冰层碰撞,震动和噪音极大,根本难以入睡。只能在困极了时倒在床上眯一会。

要说最“困难”的还是我和陈晓鹏,我们俩都是“瘾君子”,随身带的烟已经抽光了。烟瘾来了实在难受。那种心境可以用抓耳挠腮来形容,那种滋味一般不吸烟的人是体会不到的。我知道王书记也是最爱吸烟的。他平时几乎是烟不离嘴。即使是在会议上讲话,可以不用讲稿,但面前必须放一盒烟。抽了一支再接一支。在这方面他比我们准备得充分,烟还没有抽净。我和晓鹏几次到他面前去转悠,很想向领导要支烟抽。又难以启齿。王书记似乎看透了我们的心思,当我们再一次来到他面前时,他说:“没烟抽了吧?平时你们都说我抽烟太多不好,这回你们可知道上来烟瘾是啥滋味了吧!我这里还有烟,拿去抽吧!”

这下我和晓鹏可不顾面子了,赶紧每人从烟盒里抽出一支点上深吸起来,一丝都不想让烟从我们口中漏掉,这时候我们才真正品出了香烟的香味。

这时候王书记对我们说,“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千万别着急。我已经通过船上电台和局里联系了,请他们给船上送些食品来表示慰问。同时也给捎两条烟来。船员中有的烟民也断粮了!”

就在这天下午,作业区主任栾福民和几个工人驱车来到河边。然后又踏冰来到船上给船员们送来了很多副食品和蔬菜。当然还有两条“营口”牌高级香烟。

看来王书记是准备继续战斗下去了。

晚上,船上的厨师用送上来的食品给船员改善生活。还煮了一些骨头让大家啃。就在我们有滋有味啃骨头的时候,王书记嘴里镶的一颗牙却丢了。我们就赶紧在刚刚啃过的骨头堆里扒拉着找,还好,牙终于找到了。王书记用水冲了冲便重新把他镶回嘴里。完全没有一点儿局级干部的派头。

破冰作业就这样在艰难的进行。三天三夜就这样挺过去了,到了3月1日凌晨,破冰船终于转过了永远角。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前面的河道冰面平滑,在阳光的照射下华光闪耀。营口市区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冰层厚度似乎也薄了很多。破冰进度明显大大加快,破冰船冲击冰层发出噼噼啪啪的炸裂声,一次冲击就能前进上百米。

在破冰船的冲击下,冰层崩塌破碎,解除冰层覆禁的河水浪花翻滚,蔚为壮观。

下午时分破冰船就冲到市区。这时候,营口电视台记者王建成和高延光也踏冰来到船上。展现在他们摄像镜头中的是一番热烈的景象。沿辽河两岸站满了参观的人群,他们热烈地向我们挥手致意,有人手里还挥舞着不知从哪弄的小彩旗。甚至有人在河岸边燃放起了鞭炮。我们也站在船舷上以胜利者的姿态向岸上的人们挥手进行回应。人们就像是在欢庆重大节日。

到了晚上9点,“津航拖8”终于靠上了营口港码头。总共用了四昼夜的时间,辽河航道被全线贯通,船舶完全可以通行无阻。

晚上,港务局在职工食堂举行庆祝酒会,有关领导和随船采访的记者及全体破冰船员都应邀参加。宴会上,大家共同举杯,庆贺这次艰难破冰使命的胜利完成!

事后本人经过查阅历史资料得知。建国前营口港也曾进行过3次破冰开港,都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日伪时期。我们这次进行的破冰是建国以后唯一的一次,又发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使开港时间比平常提前了二十多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体现了营口港人勇于弃旧图新的改革风采,更应该在营口港发展的蓝图中添写光彩的一页。

破冰船正在作业,照片提供:王建成

作者简介:

作者:宫发,曾任营口港务局宣传部长,煤炭公司、轮驳公司党委书记和局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散文学会会员和营口市摄影学会会员。曾任营口诗词学会副会长,辽宁文化产业协会营口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毕生从事党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在职期间曾在中央和省市媒体发表新闻、时评、政论、文艺作品和照片等文稿1000多篇,每年都有反映现实的旧体诗词在本学会主办的媒体平台和其它刊物上发表。有的被收编入市政府和本学会编纂的文艺学术刊物。2017年曾和另外两位文学爱好着合作,创作了40集电视连续剧《谁苦涩,海蔚蓝》,被中宣部征集入百部优秀作品之列。

供稿作者:宫发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营口港 事件

上一篇:发现:大辽河春早——营口一市民采风记(图文)
下一篇:营口市综合执法:开展节后整治 提升市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