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综合信息门户官网
首页 > 财经新闻 > 综合报道 > 正文

读《清代旅蒙商述略》有感

zhugangren

分享到:
2015-10-28 07:44:00   来源:中交一航局一公司第六项目部   点击:
读《清代旅蒙商述略》有感近日利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品读了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讲述明清两朝时期旅居蒙古商人兴衰史的一本书,读后感触
读《清代旅蒙商述略》有感
    近日利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品读了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讲述明清两朝时期旅居蒙古商人兴衰史的一本书,读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现把读后的感受略作梳理,整理如下:
    旅蒙商,顾名思义就是旅居蒙古的商人,请注意一定要用“旅居”这个词,旅行并定居,这才是对他们真实情况的写照。在旅蒙商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山西的商人,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当时的山西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山西又位于黄土高原上,适合耕作的土地较少,导致人地矛盾尖锐,因此有大部分的山西人走出家乡,去外闯荡,加上地缘的关系,山西与内蒙临近,并且内蒙在当时来说还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所以导致外出闯荡的山西人中绝大部分都涌向了蒙古这片地域。此时,便出现了一群以地域性为特征、强调籍贯的商帮集团——晋商。晋商兴起的商机,是依靠着明朝初年,为供应北方边境重镇军政开支而实行的开中制,从事的是传统的官盐特许经营。到了清朝,从清军入关开始,晋商的经营就变得丰富起来,到晚清出现了钱庄、票号、镖局等新业务。出现这个原因的关键一点原因并不是清中期社会经济的繁荣,而是清朝直接统治的领土广大,对一些边疆地区的强力控制包括战事,给商人提供了很多发财的机会,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看似腰缠万贯、锦衣玉食的旅蒙商,背后辛酸的发家史只有自己知道。商人几点思乡泪,洒向刀头尽成血。作为以军需生意起家的晋商字号,不在乎有多大的投资,能否做大买卖,关键是看骨干人员是不是吃得起苦,只要胆大心细不惜力气,横竖一条命出来不怕死,也能给自己蹬出来一个前程。商铺学徒从十岁离家做学徒,要签订契约,契约里写明三年出徒,七年考核,十年不许回家,在此期间“死走亡逃,各安天命”。到了第十一年,他才被准许回乡探亲三个半月,效力再慢六年和三年得到第二次、第三次探亲机会。很多晋商字号的经理操劳一生,古稀之年告老还乡,才第一次以长辈的身份在家过年,家族孙辈却不认识这位几乎没见过的祖父,充分诠释了“少小离家老大回”。
    旅蒙商靠着随军生意起家,为军队提供后勤军需服务,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因此便无法避免的与军队、朝廷、官员产生联系,这其中也会渗透着很多政治层面的东西,其中作者讲到了一段罕为人知的历史——外蒙古的独立。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伯颜贴木林·海勒图惕氏,蒙古族亲王,俗称“海山”。在四十岁之前,海山是少年得志外加青年有为,政治前途一片光明。发生在1902年的金丹道事件改变了他的余生,金丹道事件是清朝末年热河地区的一次民间邪教时间,随后发展成为蒙汉民族冲突,事件虽然得到了合理处置,但是对海山却产生了深深的刺激,自此他的思维方式走向极端,公开与清朝决裂,并勾结当时对外蒙古觊觎已久的俄国,采用刊印报纸、煽动人民闹事,并寻求俄国帮助,发动了一系列的分裂活动,并发挥他能言善辩的过人口才和八面玲珑的圆润作风,向其他外蒙亲王、喇嘛王公甚至哲佛也被他说服,随后经过近十年的动荡分裂,1911年12月30日,第八世哲佛登极,宣布外蒙独立。这出闹剧只维持了不到十年,1921年7月,蒙古人民革命军取得政权,外蒙古自此彻底从祖国分裂出去。随着外蒙古的独立,旅蒙晋商遭到排挤甚至抢夺、焚毁,其中最著名的大盛魁商号苟延残喘至1949年前夕,剩余资产和员工全部清理遣散,兴盛三百年的旅蒙商,就此成为历史。
    一段旅蒙商的发展史,折射了明清王朝的兴衰,更折射出蒙古地区与中央政府之间微妙的关系。历史中的人和事都是生动活泼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找出其中的联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乐趣。

相关热词搜索:商述略

上一篇:太平人寿前9月续期保费突破300亿 继续率指标显“精品”特质
下一篇:太平微心愿 关爱自闭症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