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 即是未来——太平品牌“老料新说”系列(1)
蔡元培为开业题词:四字墨宝揭太平人寿的“守稳”基因
一部太平品牌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保险发展史的缩影。《太平人寿创业十年记》中曾写道,“吾人于创设之初,即矢志于华商保险业之发扬光大,冀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二十载心血,终使太平人寿成为华商保险界的旗帜!” 以史为鉴,回溯公司早期经营的方方面面,太平人寿不忘初心投身寿险事业,砥砺奋进履行保障职责。作为中国太平旗下的专业寿险子公司,太平人寿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感召下,勠力同心,开启复兴“百年民族品牌”的新纪元。
太平保险成立于1929年,其创始人,正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银行家,周作民先生。9年后,也就是1938年底,太平保险又开设一家专营人寿保险的公司,取名“太平人寿”,这便是今天拥有近4300多万客户的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前身。几十年间,几多变迁,太平人寿是如何做到“金字招牌”屹立长青的呢?这还要从1934年太平保险开设人寿部时,所得的一幅墨宝说起。
1934年4月,太平水火保险在以“唤起国人合力,以期挽利权”为目的创办的5年后,决定去掉公司名字中的“水火”二字,添办人寿保险业务,并施行会计独立核算。而就在人寿部营业当天,社会名流纷纷来到公司贺喜,并因此有多份墨宝传世,其中一份便出自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之手,上书“实行互助”。所谓“互助”,意指保险具有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对社会互助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从人寿部到成立专营人寿保险的公司,承此大意的太平人寿愿以“互助”自醒自勉,不冒进、不搞一家独大,与同业公司一道,勠力同心,稳慎经营,推动民族寿险业的共同发展。正是由于太平人寿秉持“守稳”的经营原则,再加之有陈思度先生“中国三大寿险精算师”之一的头衔背书,公司自一开张便广得市场青睐。
为了稳健有序地开展经营活动,太平人寿决定先聘请人寿保险专家陈思度、潘学安二人,负责对具体业务进行筹谋,又遣派职员丁馨伯、蔡燮昌二人深造学习,直到他们熟练掌握业务流程后才负责具体工作。
此外,太平人寿还制定出台了《太平保险公司人寿保险部监理委员会组织规则》,要求除本公司总协理、五名董事、三名监察人员外,“社会各界负声望者、人寿保险专家、本公司保户代表”均为监理委员会班子成员,他们可以“随时调查一切账目”,以达到“坚社会之信仰而谋业务之推进”的目的。
营业初期,太平人寿不求立竿见影,反而要求经理人员“循序渐进,不患无功,力保内部组织简单即可”。创办初期的太平人寿正值中国经济异常困顿之际,这对公司而言可谓雪上加霜。然而,考虑到“寿险之本质原为服务社会之事业,使社会人士不因丧乱颠沛而失其一家、一团体之保障”,太平人寿便毅然担负起为民生社稷谋福祉的重任,并尤为倡导稳中求进的原则。
由此可见,太平人寿的“守稳”基因自创立之初便融入了“太平血脉”,而“稳中求进”恰是太平人寿基业长青的“不二法门”。它贯穿至太平人寿早期发展脉络的始终,从人事调配到规则制定,每一步都脚踏实地,稳稳当当,使公司在激变的社会大环境中,仍能保持战略定力、稳健经营。
“稳中求进”还是太平人寿经营管理的辩证法和大智慧,使公司既能顺应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大势,作风口上的鹰,练就一身续航飞行的好本领,又能于建设“精品寿险”的历史新起点上另辟蹊径,在行业红海中驶出一条专属于太平人寿的蓝色航道。(陈艺林)
本系列文章历史顾问: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赵兰亮教授
本系列文章参考文献:
①赵兰亮:《近代上海保险市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②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太平发展简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③上海市档案馆藏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档案,Q334-1-6-170。
④上海市档案馆藏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档案,Q335-1-8-1。
⑤上海市档案馆藏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档案,Q335-1-8-21。
⑥上海市档案馆藏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档案,Q335-1-24。
⑦《中国保险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