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三十周年的中国平安正式启动总公益投入100亿的“三村建设工程”,面向“村官、村医、村教”三个方向,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为响应“三村工程”号召,平安产险积极推进扶贫事业,“台江模式”首笔300万扶贫贷款已于近期落地,这其中涌现了一大批扶贫英雄,申扬帆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黔东南州,平安产险人申扬帆有一种心心念念的情结。作为土生土长的黔东南州人,这片民族风韵独特的土地上,他留下过青春的足迹。也因为从事农险理赔工作,他对这片经济尚不发达的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尤其是他在台江扶贫工作中深入一线的经历,让他对帮扶、脱贫有了新认识。
帮扶、脱贫,从来都不是一次爱心捐赠所能改变的
台江,位于黔东南州中部,苗族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95%以上,有着“天下苗族第一县”的美誉。 2013年大学毕业的申扬帆加入了平安产险从事农险管理岗,此时。“2016年的时候,我接到三穗县的一个农户报险。因为病虫害受灾,他种植的十多亩烟草颗粒无收,同时身患癌症,家庭情况很糟糕。”看到这样的情况,申扬帆在处理赔付后,组织了全公司爱心捐款,“筹到的5700元交给他时,老人很激动,但在我心里,我知道这一次的爱心捐赠并不能彻底改变什么”。
申扬帆知道,要让贫困地区脱贫,必须找到真正的出路。对彼时的他而言,尽力帮助农户们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依靠同事朋友和自身的力量去筹款捐助,已经是他能做的最大努力了。
幸运的是,2017年8月,申扬帆参与了台江扶贫项目。不同于前两年点对点的农产险理赔帮扶,这次的台江扶贫项目让他真切体会到,为农户们带去好政策、好项目,让他们真切地享受经济上的变化才是最实在的。于是,申扬帆开始在台江走村串寨,实实在在地了解农户们的所思所盼。
靠土地吃饭,没有维持生计的项目,日子怎么过?
台江,全县总人口约16.36万人,农业人口14.30万人,非农业人口2.06万人。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缺乏配套的产业支持。“靠土地吃饭的农户,怎能没有能够维持生计的项目?”申扬帆深入调研之后说。 从8月的基础调研开始,到12月完成首笔贷款落地,只有短短4个月时间。没有产业是当地贫困的根源,但让农户信任平安的产业项目,愿意参与其中,才是源头的解决之道。
“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就发现,这个县没有一个成规模的工业企业,农户大多是零散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申扬帆说,家住台江县排羊镇屯上村的周泽君让他印象深刻。周泽君与妻子、一儿一女挤在70平米的木房内,家里的1亩自留地种植了少量的水稻、蔬菜,非农忙时期他和妻子到建筑工地上干些体力活来帮补家用,年收入不超1万。
“前几年周泽君在工地上干活摔伤了腿至今没完全好,再加上儿子结婚、舅佬两个子女托他照顾,这么一大家子,想想都难。”面对这样的情况,带着好项目来的申扬帆当然希望周泽君能加入进来。
等拿到首批利润,应该会有更多农户想要参与进来吧。
申扬帆负责的台江扶贫项目开始运转起来,收集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料信息、入棚种植食用菌,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企业保底回收农户们种出来的菌种。同时,平安产险还赠送农险,为整个产业的稳定发展兜底,让更多贫困农民参与进来。“一步一步来,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农户们只要参与劳动,就能脱贫致富。”
加入扶贫项目的周泽君也如申扬帆所说的那样,家庭经济得到了很大改善。“我们回访时就发现,周泽君不但自己种植食用菌,还把亲戚们也带进来帮工种植。”申扬帆认为,他们的努力推广已经初见成效,“刚开始很多农户不太信任我们平安产险的扶贫项目,采取观望态度,但通过周泽君这样成功案例的口口相传,大家也越来越信任我们”。
“现在很多农户都开始申报名额了,想要加入下一期入棚生产。现在大棚数量都快跟不上了,等到首批采菌利润发下来的时候,就会有更多农户想要参与进来了!”看到台江项目惠及到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申扬帆打心眼里是高兴的。
“从事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感触真的很深。”在申扬帆看来,无论是免息免担保的平安扶贫贷,还是为更多农户带去好项目、帮助他们持续脱贫,都是平安产险人为让当地群众生活得更好所做的努力。“只有一次次去到他们中间,看到他们生活的变化,你才会知道,做好帮扶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很幸运能够参与其中。”
上一篇:平安产险:“三村”人物志 支教五年,郭晓雨用点滴小事诠释对孩
下一篇:平安产险:2018年“懂感恩”回馈社会第一站启动 联合《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