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分担风险,与您共享太平——太平品牌“老料新说”系列(1)
太平品牌的大担当:积极服务国家建设 承保钱塘江海塘工人的口粮
一段太平品牌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保险发展史的缩影。逐本溯源,早期的太平品牌主动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复兴紧密相连,积极服务国家建设;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向全社会传播保险理念;坚持服务好海内外客户,兼顾统筹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凭借保障优势服务抗战一线,为实现民族独立、繁荣富强而奋斗,以“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境界,与客户、伙伴及社会公众携手实现“共享太平”的美好愿景。
钱塘江又叫罗刹江,因为流经杭州(古时杭州又叫“钱塘县”),所以取名钱塘江。这条江虽不算大,但名气不小。《山海经》、《浮屠书》、《求异记》等典著都曾把农历八月十八前后的钱塘江大潮“妖魔化”,不是看做海鳅入江,就是认为海龙作怪,称大潮所淹之处毫无生机,可以说是威力巨大。正是这隅江潮,与太平品牌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潮壮美,可对农作物生长和百姓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危害,挡潮防浪全靠修建和加固海塘。旧时候有句谚语,叫作“海塘建得好,浙江‘粮仓’保”,所以自唐代开始,历朝历代的帝王都琢磨着如何将海塘修筑得牢不可摧。直到民国晚期,尤其是抗战胜利后至建国前的这段时间里,钱塘江海塘的修筑,成了中央政府无比操心的民生大事儿。
(太平保险旗下太平产物保险为浙江省海塘工程局开具的保费收据)
但是,因为连年战乱、资金技术匮乏、劳动力不足,那个时期的治理工作并不系统。要修海塘就要动用劳动力,有了劳动力就要有修筑海塘的一应物资,这其中就包括工人们每天赖以果腹的大米。为了确保海塘修筑工作能够顺利完工,切实保障江域沿岸百姓生命安全不受水灾威胁,1948年,太平保险与浙江省海塘局订立保险合同,用于保障存放在仓库中的500担大米不受火灾损失。合约订立后,浙江省海塘局于当年8月5日将2850万元保险费交至太平保险,公司即为客户开具保费收据。
(太平人寿员工收藏的“茅以升带领的专家团队考察钱塘江水文情况”)
据一位解放前后亲历钱塘江河口综合治理开发的老专家口述,钱塘江边一度汇集了国内最优秀的水利专家,茅以升便是其中之一。据《申报》1946年12月8日刊载的记者采访报道所示,时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局长的茅以升向记者表示,“中央以整治钱塘江与整治黄河并重”,足见钱塘江海塘于国家建设而言十分重要。在茅以升及多位工程专家的奔走呼吁下,中央于1948年向工程局拨款43亿元,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补助大米1000吨,加之包括太平保险公司在内的民族保险企业的保驾护航,才使得钱塘江海塘得以顺利修筑,平稳度过了汛期。
彼时,由于国内通货膨胀严重,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遭受了一定的打击。为了在夹缝中求得生路,太平人寿将业务重心转移至重庆大后方,同时调整商业策略,与安平、丰盛、中国天一等9家民族保险企业携手组建意外险分保集团,硬是在洋商保险公司口中“啃下”寿险分保业务,打破了民族保险企业承保能力、限额受外商保险公司挟制的惯例,维护了华商公司的信誉,帮助同行共渡难关。太平人寿曾在其告保户书中表示,“华商公司能有接受国外生意之机会,首先由本公司开一先声,辟一荆棘,未始非可愉悦之事也。”
保险行业的商业逻辑本身就是经营和管理风险,应当为百姓和国家分忧。太平保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承保海塘工人的口粮,是主动将公司发展与战后重建紧密相连,积极服务社稷民生,主动融入国家工作大局的直观体现,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风险保障。(陈艺林)
本系列文章历史顾问: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赵兰亮教授
特别鸣谢:太平人寿宁波分公司王小锋老师为本文提供史料素材
本系列文章参考文献:
①赵兰亮:《近代上海保险市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②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太平发展简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
④茅于润:《我的父亲茅以升》,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
(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太平人寿开启“太平乐享家”品牌 “旅居式”养老模式初具规模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