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焦点网谈”)《龙年说龙》
作者:国风
今年是甲辰龙年,央视龙年春节晚会主题是四个大字:龙行龘龘!龘(dá)这个神秘的汉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当中,说文解字记载,龘是古代神话中一种吉祥的神兽,名为虬龙,龙行龘龘中的“龙”字象征着力量和速度,这里用来形容龙飞翔时的样子,给人一种强大和迅猛的感觉。同时“龘”字也与好运和吉祥相关联。龙行龘龘:形容龙飞行的姿态威武,气势磅礴!
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首。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膜拜,祈求平安。数千年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神秘而又神圣,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图腾代表。
龙的传说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鹿角、牛头、驴嘴、虾眼、象耳、鱼鳞、人须、蛇腹、凤足。有研究指,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龙的图腾逐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
龙是中华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古往今来人们常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逐渐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古代最著名话题有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观龙,并令画工当场绘像且令文臣对此吟诗作赋,龙的传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
龙是一种神异生物,各地传说丰富,应分传说与文学。传说是大众传说的,文学是个人创作的,无所谓真假,性质不同。当然,古代一些作品如《太平广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兼顾传说和文学。
虽然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却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千计,其中有以数字为题的,如吉林省的二龙、江西省的三龙、辽宁省的四龙;有以龙的身体为题,如江西省的龙头、四川省的龙角、贵州省的龙额、黑龙江省的龙爪;有以龙群为题,可以组成龙母(龙族之主才可称为龙母)、龙王(传说中的龙王,其实是龙王爷)大龙、小龙、金龙、木龙、水龙、土龙等等。中国含“龙”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个,而我们熟识的黄、青、赤、白、黑龙,就分别在四川省(黄龙河)、河北省(青龙河和赤龙河)、天津(青龙湾河和黑龙港河)、甘肃省(白龙江)、上海(白龙港河)和黑龙江省(黑龙江)。用龙命名的江河几乎每一省都有,如龙江、龙湖、龙山、龙洞、龙泉、龙潭。另各地还有数不清的龙王庙。
古人把龙看成神物、灵物,而且变化无常,缩小如蚕蚁,伸展能遮天。有时显露于云端,有时隐形入深渊。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书都有,不胜枚举,无所不在。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易经》便将龙作了完整系统的论述,并赋以哲学的含义,八卦中整体用龙来说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经》的第一卦。
《太平广记》搜集的龙的神话小说,就有八十一则。
《山海经》中对龙的描绘比较详尽,主要的记载有:
一,烛龙:烛龙是一种人面蛇身的山神,居住在北方极寒之地。它能够控制天气,睁眼则白天,闭眼则为夜晚。烛龙不吃不喝不睡觉,也不会休息。
二,应龙:应龙是一种有翼的龙,曾经帮助黄帝击败蚩尤和夸父,并协助大禹治水。应龙还能捕捉无支祁。此外,《山海经》中也提到了其他神的坐骑或助手,如南方祝融乘坐的两龙,以及夏后启和大乐之野的神人,他们都乘着龙。
三,夔龙:夔龙是一种形状类似龙的生物,但它较小,性格凶猛。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恶兽。
四,蛟龙:蛟龙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具有龙族血脉的水兽,经过一定的进化后可以化为真龙。蛟龙拥有强大的力量,它的出现预示着水域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五,螭龙:螭龙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龙的一种,寓意美好,吉祥,招财,象征着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天长地久的情感。
《山海经》中对龙的分类也很详细,根据不同的特征,龙可以分为有鳞者(蛟龙)、有翼者(应龙)、有角的(虬龙)和无角的(螭龙)。书中记载的龙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每种龙都有其独特的形象和故事。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人对龙的想象和崇拜,以及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
人们还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我们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不惧强暴;龙是聪明多智的,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能为人民著想的,为了解救人间干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踪迹。衣有龙袍;食有龙虾、龙眼、龙须面、龙冠;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家具有龙椅、龙床。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五月端午要赛龙舟。动物有龙马、龙蚤;植物有龙葵、龙舌兰、龙须草、龙须菜、龙柏、龙爪槐。风水宝地叫龙穴,抽水的水车叫龙骨水车,大吊车叫龙门吊。天上和龙有关的名词不下数百。
现代知名话题有锁龙井故事、日本大阪市瑞龙寺的龙骨标本、1934年营川降龙事件、1944年松花江陈家围子村降龙事件、1995年上海延安路高架龙柱传说、2000年山东昌乐县黑山子村降龙说法、2007年出土的有双角新中国龙、2007年高邮湖龙吸水视频原始版、2010年西安上空出现2条盘旋的龙等。无论是否真假,这些话题的知名度和热度较高是客观事实。
从古至今诗词和楹联创作等文学作品,也有大量的对龙的崇拜敬畏的描写。“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耳熟能详!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对龙的描写如“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先秦《载见》,意为形容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先秦《蓼萧》,意为为被天子恩宠而荣幸。“隰有游龙”——先秦《山有扶苏》隰:低湿之地,游龙:游动的蛟龙,意为一条四处游动的孤独之蛟龙。还有“龙旂十乘,大糦是乘”等。这些诗句描绘了龙旗飘扬、铃声悠扬、铜饰闪耀的场景,象征着强大的力量和威严。
请看楚辞中屈原在离骚中有一段描写:
娥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屈原《离骚》)
大意为:为我驾起那娇健的飞龙,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心志不一岂能共处我将自我离去,适彼远方!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队伍威武,隆隆驱驰。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车上飘动着五彩的云旗。
《龙》唐·李峤
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
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
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诗中描述了龙凤的神奇能力和庄严形象。"带火移星陆"以及"升云出鼎湖"表明龙可以化身为星辰和云彩,具有超凡的力量和不可思议的能力。这种形象突显了龙的威严和神秘性。
“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完颜亮《咏龙诗》意为龙即潜藏在巨大的波浪之中,暂且和小小的鱼虾、蛤蟆混在一起。等待有朝一日展露头角,发出摇撼山河的雷霆之势。
网上看到一首没有留下作者名字的七律,非常值得欣赏给大家分享:
炫目卷须耀锦鳞,舒腰舞爪马头唇。
驾雾腾云嘲豪富,翻江倒海悯穷贫。
华夏恨仇官气浊,九州爱恋士风淳。
人生如梦辰年少,试看神龙力万钧。
写出了龙的倔强性格和正气精神值得点赞。
诗仙李太白有诗云:
“潭落天上星,龙开水中雾”。“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还有飞龙引二首等皆是以龙为题的作品。
关于龙年的好联则更是数不胜数:给大家分享如下:兔展惊天画卷;龙吟动地诗篇。翰墨龙蛇起舞;春光莺燕翻飞。龙腾霄汉开新运;鹊立枝头报好音。兔奔千里传春信;龙起九霄壮国威。中华跃日神龙舞;大地迎春万象新。 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中华龙神州龙,龙”是我们中国权力的象征,象征着正在前进的伟大祖国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
明代,《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清代袁枚则在《子不语》中写到“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
近代,闻一多《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
其实要是说龙,作为辽宁人营口人是最有发言权了!走进辽宁的赤峰博物馆馆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华第一龙”雕塑,讲解员讲解着“中华第一龙”的前世今生,为游客打开解读历史、品鉴文化的窗口。原件的玉龙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有玉猪龙更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
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中的龙形象出现早,类型多,成系列,是中国龙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其起源同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
查海遗址的石堆龙位于辽宁省阜新县,距今约8000年。在查海的聚落中心、大型房址的西南方,先民们用石块摆塑的长 19.7 米的龙形堆石。龙头、龙颈、龙体、龙鳞、龙爪、龙尾等摆放分明,远远看去,红褐色的石块犹如龙鳞,十分威武。这是我国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龙,堪称 “中华第一龙”。
再说我们的家乡营口,当年清朝政府曾经在营口(牛庄)海关邮政发行第一批大龙邮票。发行时间1878年,发行机构是清朝政府海关。作为中国最早的邮票,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端。
这是一套共三枚的邮票,设计主题是一条五爪盘龙,衬以云彩和水浪。邮票颜色和面值不同,分别代表不同的邮资:1分银(绿色)用于寄递印刷品;3分银(红色)用于寄递普通信函;5分银(桔黄色):用于寄递挂号邮件。邮票图案由手工雕刻的铜质版模制作,采用凸版印刷技术。第一期的邮票纸质薄而微透明,因此也被称为“薄纸大龙”极具收藏价值。大龙邮票因其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成为了集邮家收藏研究的热点。
我们的家乡营口是有记载的降龙之地。老一代人都知道,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我们营口辽河岸边发生的降龙事情。
1934年8月初,《盛京时报》文章报道: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的天空下降。7月初在田庄台,后在营口河湾的鸭舌岛,弄翻三只小船,卷坏工厂房子,导致9人死亡,掀翻火车的社会事件。
《营口市志》中有记载,1934年8月8日,一位农民在辽河北岸的水塘附近发现了一具长约10米的巨型动物骨骼。这具骨骼有头部左右各一角,每角长约一米,以及脊椎骨共29节。
2004年,央视的节目《走近科学》再次报道了这一事件,并展示了清晰可见的骨骼。当地的老人回忆称,这条龙曾经出现过两次,他们详细描述了他们当年为这条龙所做的一切。当然也有专家对这些骨骼提出了不同看法。
2005年,CCTV 10《探索发现》中的节目再次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研究。经过比较发现,骨骼的结构不符合须鲸的特征,骨骼的长度也远大于报道中的29节。因此,CCTV将这一事件归类为“历史之谜”,至今仍未解开。关于龙是否真实存在,科学尚未提供确凿的答案。
因此1934年的营口降龙事件成为了一个至今充满谜团的历史事件。
随着春天的脚步,甲辰龙年已经走进中国,走进我们每个家庭。
昔日降龙之地,今日之营口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
“用非常之策谋发展,兴非常之举促振兴,下非常之功求突破”。务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营口2023年取得了好的成绩。
2023年我市获评“2023(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成为辽宁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2023年,我市再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我市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初见成效,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下一步,营口对标新时代辽宁打造“六地”目标,提出建设东北重大战略承载地、东北先进制造基地、环渤海高品质“文体旅”目的地、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北粮南运”枢纽城市、沿海经济带主轴城市、全省民营经济标杆城市的“三地四市”奋斗目标,这标志着营口全面振兴按下了快进键,步入了新赛道。全市上下谋发展、促振兴、求突破的共识进一步凝聚,营口新一轮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三地四市”的目标定位,既包含努力方向,也涵盖奋斗目标、既找准了营口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又明确了营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该担负什么样的使命任务,锚定什么样的战略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实践路径,充分体现了营口以一地一域的小贡献,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格局的责任担当。
有人说龙是古人虚构的没有科学依据,但不管信也否,不信也罢,自古以来中国人心中都有龙,一条正在腾飞的龙,一条飞向辉煌未来的巨龙。
龙年将是中国腾飞的一年,也是辽宁营口腾飞的一年,昔日降龙之地,我们期待龙年里新的辉煌!
注:文中一些资料来自于网上和一些史书的记载,如有谬误请文友指正。
(2024年2月于家中)
作者简介:赵洪柱,网名国风。企业退休干部。营口之窗特约撰稿人,营口又一春诗社社长,营口老年诗词学会副会长,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研究员。爱好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于营口报刊及网上公众号等平台发表。
供稿作者:赵洪柱(营口)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上一篇:营口:新春佳节,年货市场上的买买买(春节篇)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