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姓说事 > 正文

营口西大街的由来

于阜民

分享到:
2010-12-01 07:44:02   来源:   点击:
 营口是退海之地。据可查的资料,营口形成陆地已二千余年,有人居的历史有六百多年。三国时称辽口,后来又有历林口、梁房口之名。清初叫没沟营,1865年正式称营口。

  营口是以没沟营为中心逐渐扩展成今日的市区。1910年以前,没沟营尚未设治,一地分属两县管辖。1860年,没沟营建起老爷阁后,便以老爷阁为界,西属海城县,东归盖平县。由于一地分属两县,各自为政,市政管理并不统一,市街是土道,大街小巷都弯弯曲曲,西菜市南的小巷干脆就叫“九道弯”。到民国初年,建立营口县后,方有市政规划。“已将老爷阁的西大街一大段,拆撤市房退让路基,展至四丈二尺的沙石马路”。斯时之西大街已是“商廛栉比,楼阁云连,异常整饰,号称繁盛”的一条商业大街。它在当时是仅次于奉天中街的东三省第二条商业大马路。(均引自《营口县志》)

  当年的没沟营是指以西大街为中心的周围地带。营口西大街是靠水而建的市街,是因水而兴盛的码头,也是由于水方能形成的商业繁荣,集中起来就是辽河文化。西大街应该作足“水”文化的传播,“尚善若水”,“水”是善中之善也。1726年时的没沟营已聚合的千余福建商人,其中不乏财力十足者。他们集资修建了一组规模宏大的天后行宫(西大庙)。斯时之没沟营西大街已是“舳舻云集,日以千计”(“天后宫重修碑记”)的繁华粮食贸易大码头了。因而于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牛庄防守尉、海城知县在没沟营天后宫(西大庙)竖“不准牛庄、海城斗纪赴没沟营过量粮石“(容积单位,十斗等于一石)的示禁碑。1820年,上海商人周锡璜同没沟营丰盛、恒益、宝兴、广信和宏昌五家商铺向西大庙献铁质香炉一鼎。1840年,没沟营已有天津、上海、福建、齐鲁等地商号数十家,并于是年在火神庙成立没沟营商界议事会。

  1858年,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开牛庄为通商口岸。由于牛庄河水淤浅,便由营口代替牛庄开港。因已签好的条约不便更改,英美人便称营口为牛庄。1865年,清政府在官方文献上,正式将没沟营改称营口,这件事存录在案,有卷可查。外国人管营口叫“牛庄”,我们中国人不能随声附和,营口就是营口,叫牛庄岂不混淆了地名。或认为营口是代替牛庄,同样汕头代替潮州,烟台代替登州,此二地并未因代替开港而改变地名。

  营口向以西大街为中心。这里集聚了营口最著名的大商号。如以批发为主的“大屋子”商号;有资本炉银数百万两的西义顺、厚发和、兴茂福等数十百家;以金融业为主的世昌德、义顺魁、东记、公益等六十余家银炉;以大豆加工业为主的东永茂、世昌德油坊和以人参、鹿茸加工业为主的中草药堂咸春堂、宝和堂等。这些大商号形成“义”字、“和”字、“东”字……联号,它和如今的连锁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营口昔日的繁盛,才被人誉为“北方上海”、“东方明珠”。

  营口西大街是营口过去繁荣的见证,是营口昔日辉煌的体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营口:未现“血荒”
下一篇:独自在家要防范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