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百姓说事”来稿)这是营口市民郭素英,写于“母亲节”的思念,原稿照发。
一份珍藏80多年的剪纸作品
——“母亲节”的思念
作者郭素英和母亲
当今的剪纸作品很多,但80多年前的剪纸作品并不多见,而我则有一份这样的作品,因为是母亲留下的,显得特别珍贵。
母亲王桂芬,山东招远北于家庄子村人,当年家里的生活用母亲的话说 “算是中等的”,父母都是会过日子的庄稼人。在家庭的熏陶下,母亲从小就能为家里干活,六七岁时,父亲收割庄家,她就跟着捡麦穗、捡豆子。10来岁时,母亲已能骑着毛驴或骡子从庄家地里往家里送地瓜了。
母亲从小心灵手巧,八岁就学着“做花”(绣花),做完卖给“花庄”。母亲小时候姥姥病故,她便开始学做自己穿的鞋、裤子、袄。直到晚年,她针线活的针脚和功底,我们后人无人能超过。
母亲是一个有着民间艺术家细胞的人,10多岁剪得一手好纸艺,人物、花卉、动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母亲虽然没读过书,不识字,但剪刻的文字笔划流畅,苍劲有力。母亲的剪纸作品蕴含着浓郁的齐鲁传统文化气息,以及时代民俗风情气息。
近来我才听说,母亲的剪纸作品属于山东胶东沿海流派,“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与剪纸一样,母亲还善于做现在同样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塑。记得那些年每到春节,母亲都要用面和大枣等食材做节日面食,其中精巧别致的“圣虫”嘴里还衔着一枚硬币,之后放在粮食缸里。“圣虫”的“圣”和“剩”、“盛”、“升”谐音,寓意来年粮食富富有余,日子步步高升。“圣虫”等面塑作品,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留下照片,相似的作品只能到网上浏览欣赏了。
母亲的剪纸、面塑传统艺术技艺,可惜我们儿女都没有传承下来。
母亲20多岁迁居营口,在营口又多次搬家,但剪纸作品一直伴随着她走过70多年岁月。我小时候就看见母亲把它夹放在一本建国初期的大画册里,直到母亲晚年我才从她手中接过来,精心收藏。这份剪纸民间作品历经80多年的岁月,仍然颜色不退,完好如初。母亲90周岁去世,如今已经过去了八年,而这份珍贵的剪纸作品,成为无价之宝,寄托着我们儿女对母亲的无限思念,看到它,仿佛看到了母亲勤劳的身影。
来源编发:营口之窗官网
上一篇:白首楞严扬国粹,楹联书法聚精英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