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营口专访 > 正文

塑料奇人周德良

杨爱君

分享到:
2015-04-07 06:44:03   来源:营口之窗   点击:
47岁举债创业,如今他经营的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绿波塑料厂年产值达1500万元,企业成为辽宁塑料袋之乡——芦屯镇正规化经营的典范

       47岁举债创业,如今他经营的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绿波塑料厂年产值达1500万元,企业成为“辽宁塑料袋之乡”——芦屯镇正规化经营的典范,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芦屯镇工商联副主席,大器晚成的他仅仅是凭借机敏和拼劲走到今天?还原其创业及企业发展的经历,相信很多企业家与打工者都会有诸多的感慨。



诗人、商人周德良;

一、  不要工资的业务员

       1997年孟夏,47岁的周德良辞去了镇工副业办公室业务员的工作只身来到大连。刚刚为儿子操办完婚事,他已经借债4.8万元,身上带着女儿一年打工的收入7000元钱来到大连寻找出路。

      一年前,大连某企业派员到盖州市芦屯镇试验生产降解塑料,热心的周德良曾为该企业牵线搭桥,并参与了试验全过程。试验的关键技术部分是降解母料,该技术由大连大学一名教授研制和提供,虽然试验失败,但降解技术在塑料袋生产过程的应用,周德良了然于胸。

      他来到大连湾某村的一家村办企业——大连某降解塑料厂应聘,厂领导看他对降解塑料的生产非常在行,准备聘请他当主管技术的副厂长,他竟婉言谢绝了。大连某降解塑料厂采用的降解母料由四川大学引进,技术较为成熟,周德良悉心指导,很快生产就步入了正轨。这时周德良提出,要在大连成立办事处,自己当负责人,不用厂方开工资,只要按销售额提取奖金即可。天下还有这种好事?厂方满心欢喜,当即签署销售协议。

     1997年9月9日,周德良在大连中意宾馆408房间的房门上贴一纸“大连某降解塑料厂办事处”的招牌,开始自己的推销业务,宾馆的客房电话成为他的办公专线。新技术生产的塑料袋质高价廉,每个塑料袋售价在8分钱至一角钱,很快出现购销两旺的好势头,大连商场的食品部、肉食部批量订购,商场旗下的新生活超市也大量采购。1998年的国庆节至春节,周德良销售塑料袋达100余万元,他得到奖金12万元。

      为了扩大产能,他将母料运到盖州市芦屯镇,当时有两家吹膜厂、两家彩印厂、两家制袋厂主动为其所合作的企业加工生产,而且都是售后付加工费。他每次回到芦屯镇,各小作坊负责人、企业老板都争抢着请他吃饭,洽谈合作事宜。“一招鲜、吃遍天”,周德良人生的春天姗姗来迟。

二、一次维权行动,推动全省行业标准化进程

      如果没有波折,生活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正当周德良推销的塑料袋在商场销售顺风顺水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所在企业生产的塑料袋在商场被勒令停止销售,原因是一家国营塑料厂销售不畅,将竞争对手——大连某降解塑料厂告到了市政府,大连市政府组织爱卫会、环保局、工商局等五个部门深入商场调查,产品质量、环保指标都查不出问题,最后,联合调查组以没有市政府的批文为由,勒令大连某降解塑料厂停止销售。

       周德良不服。

      这个有过五年军旅生涯的东北汉子骨子里有股韧劲,他反复考量环保对新技术的要求,认为大方向没有问题,他迅速收集相关政策信息,最后坚定地走上了维权之路。

      历尽周折,他找到了辽宁省环保局干部张凤华。张凤华在研究塑料工艺的应用上是专业人士,而且亲手起草了当年的辽宁省政府第43号文件,该文件对降解塑料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及行业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张凤华当即给大连市政府相关部门打电话,纠正了该部门的不正当行为。并明确告知,各商场销售塑料袋的行业标准以省政府下发的文件为准,为保障大连市某降解塑料厂的合法权益,辽宁省环保局立即给大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下发了一则通知,大意是:大连某降解塑料厂的环保技术路线是正确的,允许和支持该企业进行生产和销售。

      有了省环保局的认可和支持,周德良吃下了定心丸。

      第三天,他兴冲冲地从沈阳返回大连,行至鞍山地界时,大连商场食品部的曲经理打来电话:“老周啊,请抓紧时间送塑料袋吧,商场这边已经告急了!”

     大连某降解塑料厂的销售立刻又兴旺起来。
     不久,全省塑料袋生产的行业认定标准出台,认证标准从此有法可依。
     大连某降解塑料厂在全省首批通过认证的6家企业中排名第二。

       一个企业领导者的格局和胸怀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未来。大连市某降解塑料厂以大学生为主的新领导班子认为周德良得到的奖金较多,开始掣肘和排挤周德良,周德良劝说无效,渐生退意,在自己老家芦屯镇开始组建塑料袋生产的小作坊。
周德良退出大连某降解塑料厂不足一年,这个厂的销售一落千丈,从此几乎淡出了同行业的视野。

三、借鸡下蛋 ,整合资源,建立正规化生产企业

       标准一旦确立,管理便是驰骋市场的决胜法宝。
      2003年,是周德良经营企业的转折之年。

      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很多企业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购物的商场亦是如此。
     某商场为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出资25万元购买了整套的塑料袋生产设备,可事与愿违,生产出来的产品屡屡不达标,而且浪费惊人,领导层与员工都不满意,占据库房空间的机器设备压得领导喘不过气来,塑料袋生产设备成了商场“烫手的山芋”,周德良这时提出接管这个烂摊子,条件是将这些设备运回芦屯,设备款赊欠,逐年还清。

       因为周德良在商圈内有着良好的信誉,商场领导思虑再三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

      周德良雇了四台货车,将两台吹塑机、三台制袋机和一台彩印机及附属工具连夜运回了芦屯镇,与原有的设备重新布局,六间厂房加上后赊欠来的设备,在小镇上小作坊生产模式里,他已经站稳了脚跟。

      周德良随即着手进行正规化管理,企业手续齐备,产品质量上乘,让这个小企业一下子就与其他小作坊区别开来。

      恪守信誉的周德良不仅还清了商场的设备款,而且还成为该商场塑料袋稳定的供应商。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和适应正规化管理,周德良盖起了办公大楼,建起了正规化的生产车间,2008年通过QS生产质量认证,从此,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绿波塑料厂更让同行们刮目相看。

      2001年,绿波塑料厂的年产值仅为200万元,到了2004年,年产值达到700万元,2014年达到1500万元,该厂的产品销往抚顺大商集团旗下的13家分店,鲅鱼圈红旺集团的4家超市成为周德良的忠实客户,大连瑞安八珍食品的60多个连锁机构和长春阿满食品旗下的大连分部、沈阳分部订购周德良企业生产的塑料袋,据不完全统计,绿波塑料厂的稳定客户已有320户。


周德良(左)到车间检查吹膜质量;
 
     月明星稀,夜深人静。手捧周德良253页的诗集《浪迹》,读者颇感厚重。63岁的周德良从“稍大割草忙”的学生娃,到“卫国守边疆”的军人,再到“自立自经商”的老板,饱经风霜,《浪迹》就是其用诗歌的语言对其45年生活的描述与总结,为何其从商能实现从小变大、从弱到强?笔者在其《纪念九月九》一诗文中找到了答案,找到了破解其传奇人生的密码:“从大连滨城/到抚顺“大楼”/从鸭绿江畔/到辽西锦州/从牡丹江东一/到盘锦兴隆/东西南北/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无时不在的争斗/这不是新的辽沈战役吗/打得正火红/靠的是什么/质量为要/诚信为首 ……

     “质量为要,诚信为首”。其实奇人不奇,只是他一直“莫忘初心”,才“方得始终”。

相关热词搜索:德良 奇人 塑料

上一篇:李玉珍:袁阔成激励我成长
下一篇:肖雪婷已经能下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