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营口专访”)“扶志’先‘扶心’”,我必须努力走进乡亲们的心里,我才能知道他们需要啥,我还能做些啥。一个人的精气神儿,就是新生活的希望,我希望我是那个点燃乡亲们新希望的人。”——宋玉涛
2018年5月7日,工作在沈阳的宋玉涛和同事作为派驻干部,来到营口盖州市暖泉镇报到。从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到暖泉镇二道沟村,这一场别开生面的旅途,让宋玉涛转换了人生跑道,更让他成为了二道沟村民公认的“民心”书记。
(宋玉涛在果园帮乡亲们干农活儿)
驻村“日历牌”
来到暖泉镇二道沟的第1天,他无意中听到路过的村民议论他为“镀金书记”;他低头看看自己已经被村路风尘覆盖上厚厚一层尘土的鞋子,暗下决心要成为让乡亲们信得过的、真真正正的“民心”书记;
驻村的第2天,他和暖泉镇经管站、农业站的工作人员们一起,一口气将5万棒香菇菌棒顺利入驻温室大棚;
驻村的第3天,他上午徒步挨家挨户地走访村里的老党员和村民代表,下午就在果园礼帮乡亲们扶车、摘果,忙到日落西沉;
……
第37天,他写出了村部文化建设方案,把全村村民都召集在一起,开大会征求意见;
第40天,他为筹集村部文化建设经费,而奔走于镇党委、派驻单位及各级相关部门,为村民争取到镇里结余的和村级的党建经费,以及派驻单位捐赠的2台电脑和1000元的办公用品;
驻村后的75天里,他联动村两委成员共同参与,带领全村村民开展全村文化建设。路灯安上了,设计公司开始进村测量、效果图开始投入设计修改、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全面铺开;第75天,崭新的村部全面落成。
驻村后的100天里,村部安上了金光闪闪的党徽、镶嵌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金色大字;村路两旁立上了中共一大到中共十九大的历史回顾宣传墙;村情简介、扶贫政策解读、家规家风家训的案例宣传板遍布在全村主要街路;窗明几净的党建活动室、书香隽永的农家书屋、开阔明朗的会议室陆续进驻村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开始向二道沟村发出实践申请,接踵而至的大学生们在这里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基层实践活动;爱好艺术、喜欢弹琴拉弦的乡亲,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酣畅与释放;爱好体育运动的孩子们在这里建立起了篮球友谊队;村里的妇女老人们在村部大院跳起了广场舞;渴求知识的乡亲在村部的农家书屋找到了精神食粮;父母忙于农活儿而无法照顾的孩子们在这里了第二个“家”……;
第105天,开始有老党员向他请假,“书记,我要外出旅游几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意识到村委会的组织纪律性,慢慢找回了党员的归属感,进而一步步地深化着“文明乡风”的规矩意识和责任观念。
第146天,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同整理完成了全村党建工作档案,实现了档案电子化;并依据党建工作档案,开启了扶贫档案工作的第一步进程。
第216天,扶贫档案整理完成。他开始了点对点、一对一的扶贫帮扶进程。
驻村至今已经过去了两年零四个月,他已经从一个西装革履的帅男孩,变成了一个身材微胖、衣着简朴、面带沧桑的基层驻村干部,皮鞋换成了布鞋、西裤换成了牛仔裤、衬衫换成了圆领大T恤……曾经习惯讲究格调而喝一杯咖啡的他,如今也可以在烈日炎炎、尘土飞扬的田间地头,端起饭碗大口吃饭,然后和乡亲们坐在田埂上,相互敬一杯乡情浓郁的烧酒,聊一聊乡亲们心里都在想些啥,问一问大家的心里还在期待着些啥,向大家征求征求村部还应该为大家做些啥。
习惯了清晨被鸡鸣叫醒的日子,习惯了飘散着农家肥气息的田野的空气,习惯了坐在拖拉机上颠簸劳顿的追风、习惯了和乡亲们一起干农活儿、一起习惯了在两旁都是油菜花盛开的柏油村路上奔驰的自由。宋玉涛已经将驻村融化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而村里的乡亲,则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他割舍不下的“亲人”。
“亲人”需要他,他又怎能袖手旁观?
(二道沟村党支部党员宣誓)
“扶志”先“扶心”
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允森一家人,曾是宋玉涛心头萦绕不去的记挂。2016年因危房识别,陈允森一家人被鉴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允森已经年过半百,妻子卢素波患有轻度抑郁症,需要人照顾;儿子陈伟强由于身体原因需要长期依靠药物维持,家庭负担很重。早在2016年,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已经为陈允森一家人提供了1只公羊、3只母羊,尝试着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事业从而实现收入的提升,然而快两年过去了,陈允森家里存栏的羊仔也只有少得可怜的11只,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的精神状态时刻笼罩着陈允森一家人,“丧失理想,感觉怎么努力都没希望”的想法,让陈允森一家人接受着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帮助之后,再也没有自主致富的能力与心力。
这让宋玉涛感到问题很严重,“我们永远叫不醒那些不愿醒来的人”,“扶贫先扶志”是宋玉涛几经思考之后,默默在心里为陈允森一家人定下的“结题办法”,而“办法”好不好用,具体应该怎么用,刚刚进驻的青年干部宋玉涛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尽管如此,他依然愿意试一试。
就这样,宋玉涛有空就会去陈允森家,虽然很多时候他做出的很多努力,换来的却并非符合预期,但他一直坚持,坚信陈允森会听进去好建议,能做出新改变。他给陈允森一家人讲解脱贫致富的相关知识和创业致富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规划家庭创业的方向,给他们讲积少成多“滚雪球”的创业模式,帮他规划应该如何科学养羊,“你看看,大羊生小羊,小羊长大再生小羊,打工赚的钱扣掉吃穿用度再买小羊,这样你就源源不断地会收获很多养羊的收益”。面对着一个已经对生活丧失了信心的老人而言,为他描绘一个未来的美好蓝图,有极大的可能性能够让他重新获得生活的信心,宋玉涛始终这样坚信。
(宋玉涛在农展会上为乡亲们的农产品代言)
两年时光如水平淡,然而贫困户陈云森的生活却发生了判若云泥的变化。宋玉涛的出现,让陈允森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在自己的眼前变为现实:向养羊大户学习养羊经验,自己变得越来越懂得如何养羊;面对着宋玉涛锲而不舍地帮助自己,陈允森老人一直封锁的内心,向宋玉涛敞开了心扉。他开始认真听取宋玉涛的建议,踏踏实实地按照这个“第一书记”给自己“画的道儿”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家里养殖的屈指可数的仅有11只羊,目前已经达到了存栏43只的可观数目,其中母羊达到了30只,公羊达到了5只、羊羔达到了8只;伴随着年度羊毛市场价格的水涨船高,陈云森养殖的这些羊能产出100斤左右的羊毛,每年能够为他这个曾经入不敷出的家庭带来5千到1万元的可观收入,加之按照陈允森家目前的养殖规模,每年都能卖掉10到15只羊计算,养羊全部的收入能够稳定在1万到2万元,加上种植收入,务工收入,可以说,陈允森的小家已经可以稳固脱贫,正在小康的路上极速前进。这个家也已不再是那个“怎么努力都没希望”的家了……。
变化远非仅仅如此,在宋玉涛的奔走呼号之下,省住建部门终于在2018年7月正式对陈允森家的房子进行了鉴定,2019年政府拨款5万元,对陈允森家的危房进行翻建,从此以后,那个“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破屋”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青堂瓦舍、豁然明亮的新居。
生活的变化,必将带来人心的回暖。原本对生活丧失热情的陈允森一家人,慢慢地开始有了新憧憬和新希望。“‘扶志’先‘扶心’,我必须努力走进乡亲们的心里,我才能知道他们需要啥,我还能做些啥。一个人的精气神儿,就是新生活的希望,我希望我是那个点燃乡亲们新希望的人。”
“扶智”先“扶才”
“贫困不能继承,贫困更不能放任。”宋玉涛认为,扶贫,不仅要“扶志”,更要“扶智”,而“扶智”,就要“扶才”。人才,是摆脱贫困的最可依靠的资源。扶持人才、帮助人才实现更好的学习突破,是宋玉涛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而陈允森老人的儿子陈伟强,就是进入宋玉涛“扶智”计划的第1人。
2017年,大学毕业的陈伟强几经辗转找到了一份收入水平并不高的工作,面对着城市生活的高消费,陈伟强难以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天平,最后放弃了这份“食之无味”的工作,待业在家。宋玉涛觉得,陈伟强还应该重新去寻找新未来,于是他主动帮助陈伟强走出失业的低落期,他鼓励伟强考研究生,陪伴他复习考研课程,半年时间隽永流转,陈伟强经过全国统一研究生考试,终于如期收到了来自燕山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2019年9月,陈伟强踏上了去往燕山大学的列车,人生轨迹就此改变。而此时的宋玉涛,已然在陈云森一家人的心中,在全二道沟村民的心中,又燃起了一个让二道沟村实现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2018年,宋玉涛在暖泉镇驻村的时光里,收获了年度考核优秀的嘉奖,2019年,他荣获了镇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荣誉是一种认可,它代表着政府和群众对宋玉涛的认可与褒奖。“我们都很感谢宋书记,他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新生活原来是这样的美好。”村民这样的表达,几乎在二道沟村的每一户人家都能听得到。
“其实我想对老乡说,我们要感谢党和政府,大家不需要谢谢我,因为我也是党组织大家庭的一员,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工作!”宋玉涛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当然,他也是这样做的。
供稿作者:海丹青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截取使用。
上一篇:常为常新——营口“营商尖兵”在行动
下一篇:营口“雷锋”网红,绽放时代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