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营口专访”)一项技能 成就一生
——记营口市海澜新苑小区平民百姓李志义的故事
海澜新苑小区是营口辖区内占地面积最大,居民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小区。本小区有十八层以上的楼房二十多栋,入住的居民三千余户,在这些居民中若是提起某个官员或是某个老板的名号如同沧海一粟,不会有人知晓,可一提起李志义的大名,那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甚至用如雷贯耳,浩月当空的词来形容也不为过。因为他有过人之处,即精修电器的过硬本领和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由于经常帮助小区里的居民排忧解难,被小区里的居民誉为身边的好心人,新时代的雷锋。
他这项技能的启蒙是从初中时开始的。一次老师在给学生们上物理试验课,把一个扬声器和几个电子元器件用电烙铁往电路板上一焊接,便成了一个能够收到地方台的收音机。他一看到这种现象,感到如此神奇,立刻就像着了魔一样的产生了浓厚兴趣,放学后,他在家里用同样的方式也试装了一台和老师组装的一模一样的收音机,后来他感觉到这种收音机只能收到一个电台的信号有点儿不过瘾,就干脆买了一本关于晶体管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的书籍和一些半导体元件,按照书上的要求进行安装调试,还真是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的组装成了一台能收到许多台的中波段的晶体管收音机,他的这项成果得到物理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高度重视,在全班同学面前极力的表扬了他,同时把他的作品以学校的名义拿到营口市少年宫举办的中学生科普大赛上进行参赛,荣获了一等奖,还为他颁发了红色烫金奖状,为四中学校争得了一份荣誉。
七二年秋天,他响应国家号召,跟着全班同学一起浩浩荡荡地去了营口县水源公社苗家店大队第二生产队,成了一名明知农村条件艰苦偏向农村去的最具时代特色的插队知青。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锻炼意志,展示才华。那个地方没有汗田,只有水田,队里的劳动力一年四季的农活都是与水稻打交道。他们的祖祖辈辈,年复一年都是按照季节的变换,做着重复性的育苗,插秧,灌溉,施肥,拔草,打浓药,割水稻这类的农活儿。他下乡的时候,正赶上是秋收农忙季节,他和当地的农民一样,每天跟着队长去稻田地里收割水稻,然后再用马车拉着送到生产队的场院上晾晒,等水稻晾干后,再用脱谷机脱粒。虽然他的个头儿不高,块头儿不大,但他的身体条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好复合割水稻这类的农活儿,再加上他有着一股巧劲儿和韧劲儿,不论啥活儿,只要他一搭手,很快就能进入角色,第一天割稻子时虽然有点手生,但与那些社员比,也没落下太多,等干了一段时间,他便熟能生巧,渐入佳境,收割水稻的速度便突飞猛进,可以与当地的农民竟相媲美,平分秋色,他割的稻茬又齐又快,稻捆捆得也结实,若不是从穿着打扮和肤色上区分,谁也想不到他竟是一个从城市来的下乡“知青”。和他一起下乡的“知青”伙儿伴们每天只挣到十个工分时,他和当地的农民一样,已经挣到了十二三个工分,一年下来,他能挣到八九百块钱,在当时的年代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在农闲时他帮助老百姓家盖房子,做木工活儿,修理缝纫机,收音机,有时还帮助生产队干电工的活儿等,总之,不论什么活儿他都会干,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个万事通。
有一年的秋天,天冷得特别早,在外面干活的人都冻得直打哆嗦,地里的活儿也干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部分的稻谷还没有脱完粒,队长看天寒地冻,个个都很辛苦,就想早一点给大伙儿放假,和大伙儿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因为天气的原因,今年冬天就不准备再干了,大伙儿手头上也抓点紧,等把这些活儿抢完了,我们就放假猫冬。”大伙儿一听到这个消息,像炸了锅一样,心里乐开了花儿,干活儿的劲头儿更足了,只用两天的功夫就把活儿干了一多半,照这个速度下去,再有一两天的时间就能完美收工,正在大伙儿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脱谷机的电机随着一声粹响,突然戛然而止,大伙儿的心情立刻像落雪天吃冰棍儿,从头顶冷到了脚底。因为谁也不会修理,面对这种情况,只能是大眼瞪小眼的面面相觑,等把大队的电工找来了只查出是闸刀开关的保险丝崩了,按照同样的办法更换了几次保险丝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后来有人提议说新来的小青年李志义对电器方面比较熟悉,还会装配收音机,不防让他试试,李志义也没推迟,用万用表一量是电机的三相绕阻中有一相断路了,他把电机卸下拆开后,发现有一个线头脱落,碰到了机壳,幸好有保险丝保护没烧电机,当他把原因找到修理完后,电机又恢复了常态,当时把大伙儿乐得点赞声爆棚!并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李大拿”从此以后,他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电工,也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这个行业,并成了这个行业的佼佼者,领头羊。他没有架子,谁找都行,随叫随到,就是因为这个,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也还是因为这个,他在农村只待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就以出色的表现提前回城了。当时的大队干部和群众对他都是依依不舍,但是没有办法,不能让表现好的留下,而让表现差的提前回城,这本身也不公平。临走时有许多人都到村口送他,还给他带了一些煮鸡蛋等好吃的东西,出于礼节,他也把随身携带的收音机和一件军大衣等生活用品给当地的老百姓留下了,以作纪念。
回城后他被分配在营口市的玻璃制品厂,厂领导通过查看档案,得知他下乡时曾经当过电工,就把他安排在变电所工作。八八年在营口渔轮厂公开举办的招聘会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用,并被任命为变电所的所长,两年后厂长看他的工作业绩突出,对厂子的贡献大,就破天荒的奖励他一套房子。二零零五年在厂子生产形势不好,即将关门倒闭时,他又下海经商,自己在西大庙的附近独占鳌头,开设了一个维修部,并艺高人胆大的赋予了一个极其显赫的名字,叫《李大拿家电维修部》。致于店面大小和买卖经营的好坏咱先不说,光徒弟就收了四个,除了正常的为他们开工资外,还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对待关羽那样的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经常请徒弟们去饭店吃饭,给他们买大飞蟹吃,为了能让徒弟们快速成长,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演炼机会,一般的小活儿他不伸手,都由徒弟们打理,只有在徒弟们实在是应付不了的情况下,他才大显身手,来个一锤定音。他所经营的范围比较广,不仅仅是家电方面的,工业方面的活儿他也是光腚打蜂子,来者不拒,比如像五六十千瓦的电机,和检测压力容器用的探伤机等这类技术含量高,维修难度大的活儿,他都笑脸相迎,从不拒收。有一次从盘锦过来的一个客户,他送来了一台五十千瓦的大电机的线圈绕阻烧了,需要重新下线,线径很粗,维修难度大,光材料费就得三千块钱,加上修理费他一共要了八千块钱,当时那个客户看他要的价码太高,想去别处看看,可转了一溜十三遭,谁也不敢接这个大单,归根结底又转回来了。最后还是经过李大拿之手的一通操作,让这台庞然大物又起死回生,正常运转了。
退休以后,随着不少企业的关门倒闭和多种家电都由商家保修,也造成了维修行业青黄不接,这样一来,他就收手不干了。同时为了发挥余热和实在是放不下他所热爱的事业,他又去市政府的行政部门轻车熟路的干了几年的电工,直到他的年龄超过了市政府的规定界限,才正式的居家养老。
回家后,因他的天性使然,让他寂寞难耐,一刻也闲不住,大伙儿都知道他啥活儿都会干,也是个热心肠的人,一有电器维修的活儿都来找他,像什么电水壶啦,电饭煲,洗衣机,微波炉等电气用品都在他的维修范畴内,甚至是谁家灯坏了这样的小活儿他也亲自上门服务,一年四季他都有操不完的心,忙不完的活儿,他家有一个屋子专门为小区居民们修理电器用的,他把一些电器拆得大卸八块,满地一片狼藉,弄得他老伴儿天天跟着后屁股给他收拾,有时他老伴儿看他实在是祸祸的下不去脚了,免不了也唠叨几句,他面对老伴儿的唠叨一笑而过。特别是有一次他给楼上的长森家修热水器时,热水器的水管突然折下来了,里面满满的箱水一泄而下,他猝不及防,几乎全部浇在了他的身上,他像个落汤鸡似的跑回家里,老伴儿看到他那狼狈的样子,既好气又好笑,真是豆腐块掉进灰里,既吹不得也打不得,他换完衣服后又马不停蹄地去给人家修热水器去了。
还有一年夏天的霉雨季节,天空中突然来一个震耳欲聋的闪电,把变电所的总闸崩坏了,造成整个小区的电梯全部瘫痪,很多人因为上下楼不便的原因纷纷找到物业让他们尽快处理,当时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物业的两个电工也是束手无策,只能打电话求助市电业局的人来修理,面对这种情况,李志义也是因为电梯的问题,自告奋勇的找到物业部门说:“让他们把变电所的门打开,如果信得过我的话,我可以帮忙看看。”可变电所的一个电工,看他年事已高,还其貌不扬,心想我们俩个专业的电工都无能为力,你真是海猫不知潮汛,对他不屑一顾,其中的一个电工说:“反正我们现在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他不怕丢人现眼的话,就让他把死马当活马医吧!”李志义进去一看便知问题所在,他把变电所的总闸拉下,再重新合上立刻就把电送上去了。原来是空气开关被雷击落后还在原来的位置,是一种假象,没有经验的人是看不出来这里的奥妙所在,都以为是空气开关崩坏了,他们又不敢带电作业,所以只能等电业局的人来修。老李是阅电无数,行走江湖的老电工,这点小事对他来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他一打眼就知道是咋回事,当时把这两个电工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并甘拜下风,请李志义吃饭,拜李志义为师,最后他们成了莫逆之交。
还有一次,在疫情期间,社区用来向居民播放通知的功放机坏了,听说他会修理,就把他请去了,他也是技高一筹,不负众望,三下五除二就把功放机修好了,从那以后他就成了社区的义务修理工。
面对这些,大家在赞誉的同时,也有人劝他:“你都快到七十岁的人了,见好就收吧!一旦累坏了身体可是一辈子的事儿啊!”他一脸幸福的神态,津津乐道地说:“干这点小活儿,还累不着我,再说了,你看哪盔坟是累死的,我的宗旨就是活着一天,就要动弹一天,若是让我成天宅在家里,比蹲监狱还难受,帮助大伙儿干点活儿,既活动了筋骨,又活动了脑子,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啊!”
普通的人,普通的话语,道出了他一心为着大伙儿服务的态度和奉献精神。怪不得小区里的人都说他是新时代的雷锋呢?于是,让我想起了袁枚和王安石的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的,三餐四季,人间烟火,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平凡行为,谱写了人生纯粹,自然,高洁的美好篇章,这也是梅兰竹菊,各有千秋。愿李大拿这颗螺丝钉在海澜新苑居民心中永不生锈,也让这新时代的雷锋精神闪闪发光!
供稿作者:王殿勇(营口)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