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 、扶智, 已经被社会关注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扶志上,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个民族、一个人,什么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失志。
四川凉山“悬崖村”,海拔1400多米。孩子上学走崖壁, 曾摔死多人。新闻单位报道后,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的重视。但关注点还是停留在"为孩子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上,诚然,扶贫 、扶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放眼长远教育,必须在扶志教育上下功夫。
成功,是从志强的心田里长出来的果实,尤其是幼年、青年时的“播种”极其重要。走上《经典咏流传》》舞台的梁俊老师通过教孩子唱《苔》,极大地增强了扶志力度,针对孩子因家庭贫穷、“出身卑微”的心理,梁俊老师说:我也是从山里出来的,也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 扶志教育让孩子骨气大增地吟咏清代诗人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扶志教育不仅体现在经典传承上,更重要的是纳入小学、中学教课中。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经济发展中涌现的“私欲纵横”的雾霾,定会加速助长人穷志短、人穷丧志的下滑力。因此说:小学、中学的扶志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型教育,比抓升学率的所谓“硬指标”重要得多!扶志教育要成为新时代教育界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扶志,也离不开家教。松下幸之助, 只受过4年小学教育,他的成功是同他父亲的扶志教育分不开的,他父亲说:穷,是变的开始,只要自强不息,就一定会成功。后来他通过艰苦努力,创建了“松下公司”。他曾经创10年收入均为日本第一位,有6年居第二位,1989年他逝世时,留下了15亿多美元的遗产。
扶志教育是一项从幼时、青少年时都应实施的工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强调: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怎样强?就是要强在幼时、青少年时这个扶志的起跑线上,如果输在这个起跑线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一句空话。
(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