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学毛泽东的两首《题照》诗的粗浅体会
李孟仁
随着摄影的普及,题照诗也是铺天盖地,联想起毛泽东曾发表过的两首题照诗,即《为女民兵题照》和《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重新赏学,越发感到,仍是迄今题照诗的巅峰之作,是习写题照诗的教科书。
这两首诗分别是:
(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为女民兵题照》
1961年2月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961年9月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一,作者对照片的内容有亲历亲为的感触
先看《为女民兵题照》,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1961年2月,在此之前的1958年,由于国内外形势的需要,就做出大办民兵师的指示并作为重大战略部署付诸实施,还曾亲自到北大校园观看民兵演练,亲自接见全国民兵代表大会的代表并合影,并在之后的1964年亲自观看南京、北京两大军区的女民兵射击表演。也就是说,作这首诗并非偶然,对他来说,心中早有直观感受,心底早已深藏民兵百万。《题照》诗,是一种厚积薄发、不吐不快的感情升华。
再看《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没有办法考证毛泽东是不是到过庐山仙人洞。但他那么喜欢读史,那么多典故、传说进入他的诗词和著作,且数次上庐山,猜想应该是到过,起码应该是很了解。
所以说,《题照》的照片虽然不是诗人的作品,但照片的内容应该为诗人所熟悉,诗与照片融为一体,诗为照片画龙点睛。
二,诗大跨度超出了照片
《为女民兵题照》的照片主人,是毛泽东的机要秘书李原慧。是她参加民兵训练闲暇之余,手扶步枪站在树下的一张纪念照。毛泽东看了之后,通过一个女民兵、一支步枪,写出了演兵场上的飒爽英姿,写出来整个中华儿女的英雄群像。无论是照片的主人还是读者,看到照片和诗之后都认为,这何止是在给她个人题诗,分明是给全国的女民兵题诗。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就更典型了,对照片的主题一带而过,放下特有的奇观,放下古老的传说,直接抓住了洞外山巅的松树。借助松树的形象,开通路径,直接达意。把作者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自信,在险峰之上笑傲世界风云的勇气,尽收笔下,尽情发挥。
三,探索《题照》诗的灵气
两张照片是非常普通的摄影作品。一经诗的点染,照片就显出了灵气,读者目光的焦距立刻集中到《题照》诗上来了。有人说,那是伟人效应。毛泽东的确是国家的领袖,居高位,是伟人,有天子之气。那么,普通诗人呢?普通诗人可能没有天子之气,但却有条件修炼接地气。天子之气也好,地气也好,共同的特点都是详细解读生活,并且能够把这种对生活的解读予以升华,升华到哲学的高度,对照片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找出照片的灵气,再调动起诗的精美语言,诗的灵气就出来了。
四,《题照》诗,要经历写进去、写出来,的升华
清代有个叫沈德潜的文学家在论杜甫的题画诗时曾指出:其法全不在彩画上发论,如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碎语》卷下)古人的题画诗和今人的题照诗是一样的。赏析毛泽东的题照诗,就是要学习作者通过照片找到现实中存在的飒爽英姿,找到暮色中和险峰上挺立的劲松。从照片走到现实,再从现实升华到诗中,让作者的情感得到抒发,让读者跟随着诗词进入意境,引发激情。简单地说,我们习写题照诗的时候,不妨把诗和照片放到一起看,诗就是这幅照片,诗离不开照片;再把诗和照片分开,单独看诗,诗也是一首独立的诗。这时候的诗,应当超出照片的画面,通过诗的合理夸张、描写等手段把照片没有的内容延伸、扩大、发酵。《为女民兵题照》的照片上没有演兵场,但毛泽东的心中有演兵场,不止一次地在演兵场上看到过女民兵操练打靶。恰恰这个心中的演兵场,把女民兵飒爽英姿写到极致。《仙人洞》题照,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不是仙人洞,而是天空的乱云和那棵松树。诗让照片这条静止的龙破壁而飞。
至于这两首诗的政治影响、文学魅力,行家多有高论,不以赘述。
编者注:此文只用于学习交流,其中部分内容引用来源于网络资料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联系营口之窗,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发及截取使用。
上一篇:逆行者创造生命的奇迹——营口之窗原创选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