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青青橄榄 > 正文

除夕秉烛迎新岁(春节篇)

——营口之窗新春祝词:梅柳得春先,龙年宏图大展

金 川

分享到:
2024-02-09 00:08:00   来源:营口之窗   点击:

(营口之窗“青青橄榄”)除夕秉烛迎新岁

金  川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除夕之夜,年景芳香,旧景远去,年华丽彩的魅力,“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我心所爱,我心所向,都在“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此时此刻的我,爱在今宵,酒醉今宵,情暖今宵。因为,

“新年把烛迎,宵阑见斗横”的眷恋,早已烫热盼春人的心魂!所以,在这个今夜思千里的夜晚,谁人都会迸发热情,每一颗心,念着故乡的原风景,珍藏“共说此年丰”的风情……

孟浩然诗曰:“来日岁华新。是啊!新年的来临,图腾了太多人的“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的情牵。君为今夜无眠,平生能几回。相约几千年的守岁风俗,在中国老百姓熏醉之中,推崇为一道风景。为此,年复一年,守岁有着不同的别样幸福、别样心情、别样憧憬……守岁(年三十),俗称:熬年。几千年以来,人们把“守岁”,作为一种寄托。“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据考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则有吃年夜饭习俗。守岁的习俗,融入一种不以言表的眷恋,还有对匆匆而过的时光的敬畏!

关于除夕之夜,链接太多人的心魂。除夕如一杯茶,清香入梦来;除夕也如一坛老酒,热烈得鼓舞人心。诚然,除夕是一段故事,更是一种暖暖的记忆。同时,在《吕氏春秋·季冬记》中,关于除夕的轶事,记载得非常详细:在新年那一天,古人用击鼓,来驱逐鬼魔,则是“除夕”的由来。另考证:最早提出“除夕”之说,是在西晋时代,周处撰著的《风土记》。总之,除夕之夜,煞有“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的缠绵。我心恋的新春啊!把旧时光送走那一刻,新的希望、新的气象,以成为“潮平两岸阔”的力量;新的遐想、新的生活,力量“风正一帆悬”的豪情……

“爆竹惊残梦,寒镫照独眠”。新年的爆竹声,虽惊扰了睡梦,存留于心的惊喜,在除夕这一天,完全被多彩的习俗所尽染:贴春联,可以说,是家家户户,抒发美好愿望之举!然而,贴春联习俗,起源于宋朝,明代时鼎盛,直至清代时期。再有,除夕之夜,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南北虽有别,“一年忧喜今宵过,两鬓风霜明日新”的牵念,使红尘之中的人们。在暖暖的期盼中,度过“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的漫长年华!

“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除夕已过,怀揣梦想的人们,早已嗅到春天的气息。千家万家的笑语声,就像流淌的江河水,为希望流淌、为幸福流淌。除夕秉烛迎新岁,爆竹声中听春来。新春已至,山河无恙。把新春的风儿,揽入怀中吧,那一定是你我“春风吹又生”的风情!

作者  近照

作者简介:

金川、毕业辽宁文学院、资深媒体人、辽宁沈阳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报告文学协会理事、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诗歌、散文、小说诸多作品,散见于《十月》杂志、《人民文学》微刊、《现代作家文学》微刊、《青年文学家》杂志、《散文诗精粹》微刊、《鸭绿江》杂志、《诗潮》杂志、《芒种》杂志、《辽宁日报》、《辽沈晚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盛京文学网》、《东北新闻网》、《青年作家网》、《国际诗歌网》、《长江文学网》等刊物及网媒。曾多次荣膺全国省市征文大奖。

供稿作者:金  川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营口 春节

上一篇:春节“暖贴”里的民俗文化
下一篇:最后一页

青青橄榄
序言
    《青青橄榄》专栏序言
      我们之所以称其为《青青橄榄》专栏,是因为橄榄的别名分别是青果、谏果、 忠果 、 福果。 称青果,是因为果实尚呈青绿色时即可供鲜食而得名。性平,味甘、涩、酸。清热,利咽,生津,解毒。其青又同情谐音。称谏果,因初吃时味涩,久嚼后,香甜可口,余味无穷,比喻忠谏之言。称忠果,是劝人忠诚老实。称为"福果",是海外华侨起名,以表达眷恋之情、祝福之意。
      因此,期望广大作者,在本专栏撰写昨天的“橄榄”,言其心、述其情、谏其言、守其爱、祝其福,以飨读者。
    青青橄榄《读·析·悟》专栏序言
      为拓展文学视野,本编辑部在青青橄榄开设《读·析·悟》专栏。欢迎广大读者撰写如下内容的稿件
      1 读书鉴赏与分析
      2 影视剧观后
      3《青青橄榄》发表的文章分析、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