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青青橄榄”)觅向诗中读营口
一一《营口怀旧》系列之一
王玉通
山水多诗情。营口是生长诗的地方。千百年来,营口的灵山秀水、名胜古迹、风物习俗、市井繁华,吸引了无数的名人雅士在此寻幽探胜,吟诗作赋。他们一首首文采斑斓、神思悠远的诗句,犹如一幅幅历代营口的揽胜图,令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地以为贵,文因地著,地文交辉,营口诗歌文化源远流长,繁富多彩,历久不衰。
10多年前,我曾把历代名人吟咏营口开阖万端、佳作如林的诗作汇集成《历代名人咏营口》一书出版。每每坐在书房漫吟这些诗句,心动不已,也长常有遗珠漏玉之憾。今略加梳理筛选,略作补漏注释,以飨偏爱之人。
天涯何处寄乡愁,心香一片读营口。但从历代觅佳句,壮美画卷一望收。
辽水悠悠古韵长
30多年来,我断断续续走完了从辽河源头到入海口的旅程,惊撼地发现;辽河,是一条神奇的水脉;辽河流域是一片神奇 的土地。蜿蜒1345公里,接纳四大水系、200多条支流汇成辽河,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她以旷世的风采,在21.96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上书写着撼天动地、撼魂动魄的篇章!
历史上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古哲先贤、文人墨客总是有缘于辽河,情系辽河入海处的营口。琴与剑、诗与歌,慷慨与放达,悲壮和惨烈,他们总是借助于曲折多彩的辽河,放纵不羁的流水展现旷世风流,写下千古诗篇。
隋炀帝杨广亲率百万大军,渡辽河,征高丽,登高远望,将一片雄心洒于辽河河面:
征辽东二首
隋·杨广
其一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其二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
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洛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
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这边隋炀帝的战歌刚唱过,那边就飞出了一代圣君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的身影。
自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亲征高丽,到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丽灭亡,实现中国的统一大业。唐朝共征伐高丽出师六次。其中在营口地区发生三次战事,即驻骅山打援战、安市(今营口市大石桥周家镇)攻坚战和建安(今营口盖州市青石岭镇)反击战。唐太宗李世民亲率三路大军,夺取了营口地区三次战役的辉煌胜利。辽河岸边李世民赐宴百官,觥筹交错,艳彩遮天,笙歌漫漫,烟花爆竹不夜天。唐太宗喜气昂然,挥毫写下壮丽诗篇:
辽东望月
唐·李世民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
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
唐朝收复辽东的战争及胜利统一,增多了唐代诗人对辽河及营口的了解,甚至是接触,从而使他们有条件写下反映辽河和营口的诗篇。其中较为有名的还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辽东山夜临秋》、《伤辽东战亡》及王建之的《渡辽水》、戴叔伦的《送耿十三讳复往辽海》、骆宾王的《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李益的《送辽阳使还军》、高适的《燕歌行》等。
隋唐的战歌绝唱还没捡完,“康乾盛世”的风流天子乾隆便来到辽河岸边。美妙的诗篇从史册传来,轻轻一吟,便惊艳了“没沟营”?
渡句骊河
清·乾隆
句骊旧辽水,千载带辽阳。
古客曾何在,今人引兴长。
蒹葭馀败质,汀屿何苍茫。
饮练双长虹,横卧水中央。
几个无心鸥,冲波任翱翔。
战勋寻堞垒,世态惊沧桑。
惟此东流水,今古无閒忙。
积素漫两岸,流澌声琅琅。
谁能呼舴艋,捕彼鲤与鲂。
近树银为饰,远山玉作装。
凭舆愁峭寒,披裘且徬徨。
常时禁体诗,苦吟读书堂。
奚如眺揽馀,万景个中藏。
渡辽水
清·乾隆
镜影照龙旃,桥山展谒旋。
宁同贞观后,撠挶为开边。
河水漂泊了人间最新鲜的色彩,也过滤了历史的芜杂;岁月淘尽了最壮丽的人生,也沉淀了生命的永恒。辽河千里,史册悠悠。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总是被高高举起。我望历史,历史己把我击得一塌糊塗!
文坛巨匠寄乡愁
走过隋唐,来到宋金时期。辽东相对平稳,经济发展较快,营口地区文化空间活跃,教育盛况空前。仅金朝一代就出七位进士,占东北进士总数9.2﹪,名列东北各州府第二。这些营口籍的文人才俊先后到全国各地出仕为官,但乡愁仍时常萦绕在他们心头,他们就像放飞的风筝,一头飘在远方,一头连着心头的乡愁。
七进士中最著名的文学之士当属熊岳王氏家族的王遵古和王庭筠。
过太原赠高天益
金·王遵古
辽海渺千里,风尘今二毛。
心能如笔正,官不称才高。
筦库非君事,山林必我曹。
相期老乡国,拂石弄云璈。
诗作朴素优雅,意境怡淡优美。头两句说自己已经年老了,却客居千里之外的异乡。接着表明自己处世为官的准则以及想归隐山林回乡的乡愁。最后两句写等到退休后回到家乡和乡亲们一起玩玩古玉、古砚,弹弹云琴,过着休闲自得的田园生活。
王遵古的儿子王庭筠(号黄华)则是熊岳王氏家族最杰出的代表,也是金代东北文坛的佼佼者,时称“诗书画三绝”“文人冠冕”,在金代文学艺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现传世作品有诗36题48首,词12首,这些诗词与他的全部诗作数量相差甚远,但仅从这些诗作来看,亦是内容广泛,诗体多样,意境高远、超逸旷达、清新自然、寂寥萧散、细腻深沉、高旷简远。
八月十五日过泥河见雁
金·王庭筠
家在孤云落照间,行人已上雁门关。
凭君为报平安信,才是云中第一山。
该诗作于诗人年轻时在外做官,所以正值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共享团圆之乐。这位天涯游子,在山间见到南归的大雁,生出无限感慨:求大雁给家人带个平安信吧!短短四句,充分表达了诗人思家恋亲的乡愁。信笔直书,无须细思,即景生情,却能道出所见所感所思所念。
大江东去
金·王庭筠
山堂晚色,满疏篱寒雀,烟横高树。小雪轻盈如解舞,故穿帘入户。扫地烧香,团栾一笑,不道因风絮。冰凘生砚,问谁先得佳句。
有梦不到长安,此心安稳,只有归耕去。试问雪溪无恙否,十里淇园佳处。修竹林边,寒梅树底,准拟全家住。柴门新月,小桥谁扫归路。
金世宗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当时王庭筠23岁,已在外为官三年,于岁暮之时得以归家与亲人团聚并欢度新年,此事颇为难得。词的上半厥写出小雪之际,家乡生活的静谧安逸似已暂时排解了在京都任卑微官职时的抑郁不舒,心境颇为恬适欢快。一时之快易得,为官不舒的沉闷之情仍时时缠绕。因此下半阙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心情都突然为之一轻。“有梦不到长安,此心安稳,只有归耕去”。反映诗人对京城侍从生活的反感,晚上做梦都不愿返归任职,要使心情真正得以安然,只有摆脱官务,回家耕田,自得其乐多好啊!
凤栖梧
金·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这首词作于金承安四年(1199),王庭筠长期在外奔波于仕途,南来北往不得归家,所以产生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强烈的乡愁。“十二阑干”是指家乡熊岳的海岳楼。“故国三千里”是指他的故乡营口熊岳。词中“紫蟹”是为诗人故乡盛产的渤海蟹,亦称“飞蟹”。诗人活用晋代张翰睹秋风起思故乡佳肴美味而辞官归里的故事,表述更深层次的意蕴。接下来的一句“王粲登临寥落际”中“寥落”二字语意双关,即写王粲又写自己。虽然诗人也中试入翰院,在中央和地方也担任一些官职,但仕途坎坷,寥落不下王粲,乡愁不弱王粲。结句“雁飞不断天连水”如一幅水墨画,把乡愁的情思表述得深沉辽远,绵绵不绝。这首词情景相生,以情衬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句句有景,句句有情,反复吟咏,愈感诗情画意愈浓,深沉表达了王庭筠的乡愁情感。
七进士中另外5位(刘仲尹、乌库曌仲温、完颜闾山、温特罕达、庞铸)也是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尤其刘仲尹和庞铸更是博学多才,工诗词,俱蕴藉有致,造语奇创不凡,蔚然一时名士,风流文采为时人推崇。刘仲尹现存诗28首,词11首;庞铸有诗文20卷。其中常有厌弃仕途,思乡归耕的乡愁情结流露。
明清是营口地区古代文化史上继金代以后又一个兴盛时期。明朝,独占辽东第一的陈鉴;清朝,诗书画全才的姚正镛便是典型代表。
陈鉴,辽东盖州卫人。33岁时经殿试考中一甲第二名进士,即“榜眼”。这个名次对东北来说是空前绝后的,也是当年辽东唯一考中进士的举人。《皇华集》收录其诗赋三百余首。
登万景楼诗
明·陈鉴
万景楼高凌紫氛,渡头人闹隔城闻。
胸吞云梦殊同调,手摘星辰拟共分。
岚气近薝飞滴滴,山光入水去沄沄。
官情羁思都忘却,倚编危栏到夕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中说理,理中见情。真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诗!尤其第三四句的“吞云梦”、“摘星辰”气势恢宏,其“殊同调”、“拟共分”更是意新境高。最后两句说,在这“岚气”、“山光”的美好时刻,烦冗的官事都忘却了,独倚栏杆看夕阳,是观赏美景神魂交游?还是突然产生隐隐、深深的思乡之情,家乡农村也是这样吧?
姚正镛,今营口盖州市万福镇芹菜沟人。做过江苏知府。在文学艺术上闻名遐迩,志书记载他“精各书体,善画,尤工辞曲”,诗书画全才。营口地区从古到今集诗书画造诣于一身者,寥寥无几,除金代熊岳王庭筠之外,他当属其一。
凄凉儿·(寒鸦)
清·姚正镛
几家落日,黄昏过,残鸦噪影群积。晚枫渐脱,荒江浩渺,暮山愁碧。归飞正急。更村舍,无烟向夕。绕空林,枯枝踏折。叶落失栖息。
应念萧条况,屋角霜浓,城头月黑。羁怀倍楚,甚飘零、乱寒侵客。共是无依。漫回首,思归未得。怕西风,一夜冷断塞草色。
看似咏鸦,实则自咏。上阙写寒鸦和秋天的景色,下阙主要写自己“羁怀倍楚”、“ 思归未得”的乡愁。谁人读之能不动容?有家回不得,有国救不得,兴凄楚之词亦诉衷肠,可赞叹否?
清末至民初,营口籍诗人较多,著名者当属焦和生、韩恩和、于华春、陈桂生、沈庆飏、王晓岚等。
焦和生,今营口盖州市归州镇人,官至湖北兵备道,著有《连云书屋诗文稿》行世。诗人虽然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长期在外为官,对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越发眷念。他的四秋诗:《闻秋声有感》、《秋蛩》、《秋雁》就是真实的写照:“梦里家乡何时到”、“久客几回添别泪”、“萧条可耐别离中”、“欲询往事难留影,久别家山好寄音”等诗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乡愁。
于华春,今营口盖州市杨运镇鲍屯村人。科场失意后,执意不求仕进,终生设账授徒。一生写诗近万首,著有《于天墀诗稿》。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按捺不住胸中的愤怒,吟诗作画,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闻广东英夷之乱
清·于华春
海交征云万里愁,北来飞檄似星流。
不闻宗宪擒倭寇,空谈虏循入广州。
欺鬼果能为水患,杞人难免替天忧。
东南半壁功准奏,莫借神兵误庙谋。
浓浓的乡愁,凝聚成爱国爱家、忧国忧民的浩然正气,在众多的营口诗人中,辽南著名诗人和爱国志士王晓岚便是其中杰出代表。
王晓岚,今营口盖州市城里人。著有《余生诗集》。他经历了清末民初及伪满洲国时期,目睹祖国山河的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家痛国恨,沆瀣交加,令他悲歌抒怀,满腔热愤,生当人杰,死为鬼雄,面对强虏,呼啸杀去,“我以我血荐轩辕”。光绪二十六年(1900),俄国趁八国联军进占北京之际,派兵进逼东北。年初,俄军进攻盖州。王晓岚为抵抗俄军奋不顾身,组织团练和义和团并肩作战、英勇抗敌。不料,失败被俘,俄军将他押送到库页岛囚禁六年之久。囚窗外,月色暗淡,冷落凄凉,树影斑驳,夜风习习。囚室内,王晓岚彻夜难眠,遥望故乡,热泪纵横,时而徘徊踱步,时而奋笔疾书,一种自比苏武英雄凭栏的决绝气概,一种鲁殿灵光、依然屹立的大英雄风度,目光凛然,浩气荡胸,写下一首首充溢着中华民族不可悔的浩然正气,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桦太岛书感
清·王晓岚
海外拘留效楚囚,辱身不忘戴天仇。
江流滚滚英雄泪,木落萧萧绝塞秋。
万里尘沙悲末路,一帆风浪送孤舟。
函关愿学鸡鸣渡,对酒当歌作壮游。
桦太吟
清·王晓岚
书生薄命有谁怜,海外幽囚已六年。
受尽俄人鞭挞苦,敢将气节比吞毡。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日本侵略者以为王晓岚会感激他们救他返乡,熟料年迈花甲的王晓岚仍秉持耿耿民族气节,心系国家存亡兴衰,目睹祖国大好河山沦陷于铁蹄之下,感慨万千,写就《事变后书感》一诗:
散步故乡关,苍凉满目前。
辰州文物地,今昔大不然。
忆前海通运,商贾集车船。
地方多特产,灵秀孕英贤。
不谓晚近来,世态幻云烟。
乔木摧作薪,古冢犁为田。
世家半凋谢,山河几变迁。
唐宋元明下,清末不再传。
治乱兴衰间,上下千余年。
民国廿余载,军阀擅威然。
黎庶陷水火,穷兵战祸连。
外交无善策,大事难瓦全。
军缩等空议,仲裁笑国联。
浩劫兴未艾,不自我后先。
茫茫兮前路,谓我何求焉?
仰天频搔首,勤读归来篇。
在日寇严酷的统治下,这一句句诗文犹如黑夜里的一声声呐喊,扣人心弦。他以大忠大义、大勇大烈去撞击时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未断,五千年凝聚的精气未绝,从而在营口地区的历史文化长廊里,矗起了一尊倚天仗剑、永不风蚀的雕像。
诸子吟唱老营口
隋唐诗不老,宋金满弓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繁华似锦的诗篇里,重量级的历史名人来到营口。
我们似乎还能看见他们抑扬顿挫的长吟,时而啸傲高歌,时而沉醉浅唱,他们把营口唱成了一首诗。
金元时期是营口诗歌文化的第一高峰。一些中原名人和文坛巨匠,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诗人,少举进士的王寂。金末文坛盟主,理学家,大定进士,翰林修撰赵秉文。金元之际大文豪,兴定五年进士元好问。著名文学家,大定进士,翰林待制党怀英。文论家,承安进士,应奉翰林又字王若虚。学贯三界,承安经义进士,翰林李纯甫和辽代东丹王突欲八世孙,先仕金、后任元代中书令的耶律楚材等诸公,他们不仅官位显赫,而且都是饱学之士,他们歌咏营口山川、人物的诗歌,更使营口地区的文苑艺坛锦上添花。
王寂,今河北玉田县人。官终中都(北京)路转运使。于明昌辛亥年(119年)在提点辽东路刑狱任上巡按辽南,写了本日记体的著作《鸭江行部志》,共有诗26首。其中在今营口地区活动13天,得诗10首。在这些诗中,有的写营口历史沿革、文物古迹,有的写山川气象、人物风俗。
自然风光诗有《丙午游北岩瀑布(即今营口盖州市九寨镇三道河村龙潭瀑布)》二首:
九天无路不容攀,谁挽银河落世间。
却恨青莲老居士,只将佳句赏庐山。
强将懒脚挂枯藤,上到云上第一层。
几欲刻诗题瀑布,却嫌千古笑徐凝。
诗中赞美龙潭瀑布(熊岳八景之首)汹涌澎湃的气势,埋怨李白不应该只把“佳句赏庐山”。自己想把歌颂北岩瀑布的诗刻石留题,但又怕如徐凝那样被后人所笑。
文物古迹诗有《 游西山石屋》,是描写今盖州市二台乡石棚山大石棚的诗。诗中对大石棚描写得惟妙惟肖,被许多史学家、考古学家所引用:
片石三丈方纵横,平直莹净如楸枰。
旁支石壁作丈室,人力不至疑天成。
此去东溟都咫尺,想见强赢困鞭策。
神仙游戏亦偶然,月斧云斤灭痕迹。
骖鸾翳风何时来?风雨洒扫绝纤埃。
岂应守护勅山鬼,陵迁古变无摧颓。
屹然万古临长路,曾阅汉唐如旦暮。
山前怕有牧羊儿,更问金堂在何处?
王寂的诗多咏营口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赵秉文、元好问、党怀英、王若虚、李纯甫和耶律楚材的诗,多与王庭筠的诗文书画有关,从中不仅可以了解王庭筠及文学艺术,更可以看到金代大师们对营口及营口诗歌文化的热爱。
题王学士熊岳图
元好问
洗蔘池水甜于蜜,玉堂仙翁发如漆。
膝前文度更风流,尽卷风流入诗笔。
长松手种欲摩天,海岳楼空落照边。
古来说有辽东鹤,仙语星星谁为传。
五百年间异人出,却将锦绣裹山川。
连云岛望海
赵秉文
壮观关东第一游,晓披绝岛寄冥搜。
烟中熊岳随潮没,天际辽江入海流。
地绝四维那辨树,风来万里忽通舟。
我从析木西南境,回望中原四百州。
晓云次子端
党怀英
滦溪经雨浪生花,晓碧翻光漾晓霞。
川上风烟无定态,尽供新意与诗家。
子端山水同裕之赋
李纯甫
辽鹤归来万事空,人间无地著诗翁。
只留海岳楼中景,长在经营惨淡中。
和黄华老人题献陵吴氏成趣园诗
耶律楚材
雪溪词翰辉星斗,纸蠹尘蒙诗一首。
湛然挥墨尘续貂,嗫嚅使人难出口。
丁年彭泽解官去,遨游三径真三友。
悠然把菊见南山,畅饮东篱醉重九。
献陵吴氏治荒园,成趣为名良可取。
养高不肯事王侯,闲卧林泉了衰朽。
今年扈从过秦川,可怜尚有萧条柳。
归计甘输吴子先,丽词已后黄华手。
知音谁听断弦琴,临风痛想纱巾酒。
嗟乎世路声利人,不知曾忆渊明否?
明清两代是营口地区古代文化史上继金代以后又一个兴盛时期,除本地文人外,还汇集了一批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关内文人学者,如马文升、陈洙、刘讱、张铎、胡汝辅、张琴、李贡、解缙、薛廷宠等,他们热情讴歌营口山川人物,留下大量的诗歌佳作。
过盖州纪兴
明·马文升
烟雾初消海峤瑞,荒陂寒水与天连。
山光杳霭飞凫外,秋声参差落雁前。
田野欢呼瞻使节,讼庭空寂长苔钱。
从容事毕还朝日,韶舞声中觐九天。
马文升,河南均州人,官至少师兼太子太保,著有《抚安东夷记》。诗中描写盖州秋天的迷人景色,山光、飞凫、秋雁、寒水和蓝天构成美丽的画图。这里也很少诉讼,公举门前长满苔藓,处理公案十分“从容”。反映了当时盖州人民生活的和谐和安定。
夏日同吴苑马荣少参登盖州东山观海
明·张铎
昔年驻节沧溟外,此日驱车又海濆。
雪色半从鳌极转,水声鞭傍凤楼声。
参差凫鹭惊还定,缥缈平沙望不分。
临眺自伤离索久,强凭箫鼓竞残曛。
张铎,南京留守后卫人。官至监察御史、巡按御史。诗中近处的景色绝佳,远处的海天茫茫。看凫鹭惊飞,望缥缈平沙,长歌狂吟,直到夕阳西下。
过盖州吟
明·胡汝辅
按临熊岳驿,早发盖州城。
千顷麦禾秀,万家鸡犬鸣。
皇华高使节,沧海过行旌。
解愠南风动,霜天夜气清。
野馆留骢马,山城照月明。
潜踪狐胆落,匿影隼魂惊。
剑气侵怀壮,精神得句清。
笙歌浑不寐,揽辔又南征。
胡汝辅,山西石洲人,官巡按御史。该诗生动形象地吟出盖州的自然环境及人民恬淡和谐的幸福生活,抒发了诗人的一份陶醉,一份享受,一份心情……
清朝中期,辽东招民开垦令颁布后,汉人大量涌入辽东。道光中叶之后,营口地区经济呈跨越式发展,一跃成为“东北唯一商埠,水路交通,轮轨错杂,机关林立,商务殷繁以及鱼、盐产物、军警政学诸大端,迵非他县可比”(《营口县志》序),文化随之繁荣,诗歌创作又跃上一个新的高峰。
连云岛望海
清·骆云
山势西从碣石来,云山沙碛重徘徊。
龙门雨洗刀兵后,鳖背风翻星斗回。
民瘠未收珍府利,官忧空作委输裁。
予期何在留岑寂,疑有琴声响石台。
骆云,浙江海盐人,康熙十八年任盖平知县,任上编纂了《盖平县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站在连云岛上望盖州,盖州的郁郁大气,让诗人的胸怀鼓荡,生出一腔报国壮志。战争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治愈,老百姓还很穷。可是猛一想到自己仅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不禁感叹自己空有忧国忧民之志,难展人生远大抱负啊!
营川绝句
清·魏燮均
歌台舞馆间青楼,万里争来贾客舟。
也是娱人欢喜地,繁华何必说扬州。
坡平如镜月如眉,风到黄昏静不吹。
万点星光齐照水,家家船舫上灯时。
将军台上息烽烟,留得孤台望海船。
此是当年用兵地,曾防夷寇入营川。
浊流难饮半泥沙,绝少清泉好井华。
买得田庄台上水,小舟供给日烹茶。
南中风物每先尝,橄榄青青桔柚黄。
不及鱼虾是鲜品,海乡风味压江乡。
大贾开筵列鼎珍,朝朝宴客散千金。
豪华相习成风俗,真个金钱没膝深。
酒坊丝管日无休,更有燕姬劝客酬。
歌舞夜深犹未散,人人都醉入迷楼。
泥人北里好烟花,争访桃源狭路斜。
浪掷缠头全不惜,销魂夜夜莫愁家。
魏燮均,辽宁铁岭人,咸丰年间学府贡生,清代田园诗人,书法家。著有《九梅邨诗集》等诗作。诗人曾两次到过营口,留下近20首描写营口地区风物的诗词佳作。其中尤为上述《营川绝句八首》著名。诗人以敏锐的目光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当时营口埠内的经贸繁荣市井繁华景象,不由为营口的盛世气象的迷醉,展现了近代营口的风物画卷。就歌咏营口当时经贸繁华、风俗民情而言,无疑是写得最引人入胜、最具珍贵史料的一组作品。最是东北繁盛地,也是一幅营口的《清明上河图》。
作家 王玉通
作者简介:王玉通,作家、诗人、文化学者、民俗专家,有近百万文字见于诸报刊书籍,偶而获奖。
坚持业余创作60余载。
供稿作者:王玉通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