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青青橄榄”)粮票记忆
——《营口怀旧》系列之三
王玉通
粮票,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现在收藏爱好者的宠儿,但未必知道它的来龙去脉。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对城市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粮食定量。我记得我在小学定量是十六斤,祖父、祖母在家没有工作,定量为二十八斤半,父母亲因上班有工作,定量为三十二斤。粮食的供应,以月为单位,拿“粮本儿”上规定的粮店去购买。“粮本儿”就是全体家庭成员的粮食定量的购粮册。
那时候,你上饭店吃饭或到外地公出吃饭,不光付钱,还要付粮票。粮票,就是事先要凭“粮本儿”去粮店换取,否则外出就要饿肚子吃不上饭。你要取几斤粮票,粮店就要从你的“粮本儿”里核减掉你的几斤粮食,这叫“换粮票”。
营口城市家庭供应的粮食由粗粮和细粮组成。同样,粮票也有粗粮票和细粮票两种。出门在外,粗粮票买高粱米饭棒子面窝头,细粮票可以买大米饭白面馒头。唯一例外的是营口市民可以用粗粮票买点心,无论月饼还是糟子糕,都可以用粮票在糕点店买点心。但是,当时大多数营口市市民家庭还是吃不起糕点的。我记得,当时“四远香”糕点店有时出售点心渣子,好像不要粮票。
如果你去北京或外省公出,须出具单位的介绍信,拿着“粮本儿”到粮店去换取全国通用的“全国粮票”。还要交相等额度的油票。那时每人一个月供应三两豆油,好像取十斤“全国粮票”要扣一两油。
“三年自然灾害”后期,粮食紧张局面渐缓,营口出现“议价食品”不收粮票,比如议价饼干和议价奶糖等,但这种议价食品比较贵。议价饼干或议价糖被称为高级饼干或高级糖。有民间歌谣云:“高级饼干高级糖,高级老头上食堂,食堂没有高级饭,急的老头上医院。”然而,议价食品毕竟超越了粮食定量的限制,让人们有了些许的自由度。
一九六八年我毕业分配到工厂,中午大多在厂职工食堂就餐。那时要先到粮店换粮票,然后到工厂食堂将粮票换成饭票,将人民币换成钱票。饭票有粗粮和细粮两种。中午职工食堂供应大米饭,是可以凭粗粮饭票购买的,但要限量。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调入某机关工作,有时下乡按调研吃派饭,每餐还是要交四两粮票五角钱呢。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好转,人们能够吃饱饭了,计划经济年代的粮食政策依然没改。不但没改,每月还要节约一定数量的“战备粮”,待“粮本儿”取消时,谁家搜友上百近千斤的“战备粮”,也就是每月要少给你一定数量的粮食,并记录在“粮本儿”,没处兑现。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人们肚子里有了油水,主食吃得少了,粮票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起初,上饭店吃饭没带粮票,一两粮票按几分钱折算。后来,也没听到政府发布废止粮票的号令,粮票就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了。如今,我们只能在古玩市场和收藏爱好者那里可以看到老版的粮票了。
粮票,象征着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粮食定量供应政策。时光流水,岁月更迭,粮票已然成为我们的历史文化符号,进入到那座中国人民日常生活博物馆,告诉人们不要忘记使用粮票的过去。
作者:王玉通
作者简介:从拿手锤到拿笔杆,干得还算不错。坚持业余文学创作五十年,有百万文字问世,偶尔获奖。身体状况尚可,至今还在上班工作。
供稿作者:王玉通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上一篇:营口小海鲜——营口怀旧系列篇之二
下一篇:最后一页